《外国电影史》
教学目的:
外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电影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电影观念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全面掌握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国别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把握电影观念和电影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规律。课程重点以欧美各国社会、文化、历史及审美意识形态的传统为参照,认识和了解外国电影艺术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得到启迪,为今后从事电影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电影创作实践作好准备。
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有更为深切的感性认识,课堂讲授将配以经典影片的播放与赏析,段落与镜头的演示和读解。
教材:《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胡濒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版
考核方式:
考试一般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教学需要,也可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当代外国电影》
外国电影自八十年代以来已产生与法国新浪潮电影所确立的艺术电影模式大不相同的根本性变化,这门课程将完整而细致地具体讲述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电影的种种新的创作格局、影片形态、艺术流派和美学特征,它包括欧洲轴心国以及北欧、东欧、欧洲边缘地区和北美、南美、东亚、中亚等文化区域正在与时同步发展的数十名新锐艺术家及上百部最新电影名作的分析与读解,涉及影响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许多重要的艺术现象和话题,从而来构成崭新的世界电影的艺术视野和中国电影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图景。
《意大利电影研究》
意大利电影研究课为世界电影国别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是意大利电影发展史,意大利电影与意大利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电影各个时代的特征和意义,意大利作者研究等。本课旨在开拓学生对世界电影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意大利宗教、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对意大利电影产生的影响。
《法国电影研究》
外国电影研究或国别电影中的一部分,授课对象以研究生为主,有六周或九周两种形式。体例大概有三种,根据导师的要求和学生的专业可以调整:
一、 电影史略:比较详细地讲述法国电影历史,主要为战后部分,尤其是现在的状况。
二、 电影大师:选择六或九个重要电影人物,每次讲授一位,包括作品、背景、历史地位、艺术特点等。如雷诺阿、戈达尔、罗麦尔、雷乃、卡尔内、布列松等。
三、 法国电影体制:分专题介绍法国电影体制的六或九个不同方面,如版权制度、资助制度、审查制度、独立制片公司组织、发行概略、国际融资、劳资关系、预算等。
《美国电影研究》
美国电影研究课程对美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现象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及其与美国社会变革和电影工业体系演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于美国电影的艺术和产业运作规律有一定了解。学生对象以理论传播专业学生和有兴趣的创作专业学生为主。
《好莱坞电影研究》
以分专题讲述的方式,梳理好莱坞电影工业历史及探讨主流商业电影创作规律,部分涉及到与电影息息相关的电视、游戏、流行音乐等整个娱乐资讯产业。
美国电影研究课将进而讨论作为当代“电影制品工业标准”的好莱坞在全世界的影响与扩张战略,并研究作为好莱坞之外的国家与地区在此局势下电影生产的应对策略。
《新好莱坞电影研究》
新好莱坞电影研究课程以介绍美国1960-8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兴起、发展,主要艺术家和影片等内容为主。通过对一些至今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美国电影大师的早期创作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和介绍新好莱坞创作者们处理艺术创新和适应电影产业需求之间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学生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学生对象以理论传播专业学生和有兴趣的创作专业学生为主。总课时36学时。
《日本电影研究》
日本电影研究课程作为外国电影史教学和研究的延续,是高层次国别电影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将以日本历史、社会、文化及审美意识形态与日本电影观念演变、发展相结合。教学研究呈现:日本民族文化与电影视听语言的形式特性;日本电影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与世界电影观念演进的异同;日本电影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类型观念;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与电影制片体质的发展和变迁;日本电影广告、传播文化与市场经营的独特性等等。通过此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为世界一流水平的日本电影文化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是一门前瞻性学科,它积极回应21世纪中国电影数字化、产业化、全球化的三大课题,着重阐述自电影传入中国至21世纪初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人在制作、传播与接受的整个流程中的东方智慧,尤其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目的不但使学生具备有关中国电影艺术与文化的完整而扎实的知识,而且提供今后从事各个领域影视专业工作必备的新思路、新观念与有效的操作系统。
中国电影史课程整体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了解中国电影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理解掌握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且通过清晰地脉络梳理,思考并分析电影由外部因素,到文本内部结构,以及传播的演变和接受过程,从而让学生站在客观历史的基础上,多角度多视点地看待电影各种纷繁芜杂的现象,较为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历史知识的参照。
中国电影史课程基本设置是针对本科生,按照历史的线形脉络,从中国电影的诞生一直延续到新时期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客观完整全面的关于中国电影史的概况。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结合重要的电影人和代表作品,同时参照时代提供的背景和话语,做一些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在呈现现象的同时也提供理解历史的要点,从而在丰富学生关于中国电影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认知的参照。
基本教材: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参考教材: 《中国无声电影史》郦苏元、胡菊彬;
《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弘石;
《中国电影史》李道新;
《影像中国:1945-1949》丁亚平;
《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戴锦华;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的成就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这门课程从类型片与明星制两大脉络来系统讲述数百位为人耳熟能详的香港著名电影人与上百部电影作品的艺术创作与市场运作的世界性成果,并从文化与艺术美学的高度揭示香港电影成功的秘密。这是我院首次开设的关于香港电影完整的史学课程,对于未来从事影视工作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有着扎实的艺术创作传统,它与地方戏曲、畅销小说、流行歌曲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这门课程着重讲述李行以来的台湾电影,包括李翰祥古装片、胡金诠新武侠片、琼瑶文艺爱情片以及自侯孝贤、杨德昌至蔡明亮、林正盛的新电影,以李安的全球化电影操作做总结,并详细分析数十部台湾艺术电影和几代台湾影星的表演艺术,从而对台湾电影具有完整而详实的了解。
《两岸三地电影新浪潮比较》
本课程以1980年代大约同时兴起的台湾新电影,香港电影新浪潮和大陆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这些电影探索和创新运动与中国的文化和电影传统,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电影生产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分析和介绍帮助学生对于两岸三地不同环境下的电影创新经验有所了解,给学生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学生对象为有兴趣的各创作和理论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