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囊括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灾难史诗爱情大片《泰坦尼克号》即将以3D形式重返大银幕。这部1997年风靡全球的史诗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主演,是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他创造了18.3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一直到卡梅隆的另外一部作品《阿凡达》上映才打破这一纪录。
影坛先锋詹姆斯-卡梅隆在洛杉矶回忆拍《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谈论为何这部电影将以3D形式回归,重返大银幕。
以下为对詹姆斯-卡梅隆的采访内容:
问:为什么决定将《泰坦尼克号》转换成3D?
答:我觉得15年后能让《泰坦尼克号》重回大银幕是很令人兴奋的,有很多人从没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我对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深信不疑,对这部片更是如此,影迷愿意花三个小时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和剧中角色一起经历过程,他们会觉得很震撼,我认为在大银幕上看比看录像带更让人感动。这是一部我们熟知且喜爱的电影,但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加了3D效果)会更有深度感,希望这样能吸引观众再回到电影院里。
问:如果当时的技术允许,你会把原本的电影用3D拍摄吗?
答:如果我明天才要开拍《泰坦尼克号》,我一定会用3D来拍,当时的摄影器材和电影院设备都符合的话,我一定会这么做。1995年我们开拍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一直到十几年后,3D电影市场才开始出现发展起来。
问:将《泰坦尼克号》转换成3D牵涉哪些层面?
答:我们有300位专家在努力工作,将片中每个镜头都变成3D视觉效果,加强片中每一个物体、每个影格里每个角色的深度。我的技术团队是这几年我长期合作的,他们很清楚怎么做出好的3D效果,他们对深度的感觉很灵敏,他们处理好后拿给我看,我再一格一格确定深度,之后他们必须进行所谓的整理,将缺少的部分手绘上去。要在15年前拍摄的电影上移动物体,必须将缺少的部分画进去,而且不能出错。首先我们将原始的胶卷进行杂音处理,缩小颗粒并让线条分明,让影片画面变得更清晰,然后交给3D技术人员。我们并不是要吹嘘自己多辛苦来赢取掌声,而是要让大家知道,转换3D是可行的,跟实际以3D拍摄的电影会有不同。
问: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
答:1912年的船难发生之后,其实有很多与失去生命有关的可怕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种族大屠杀、核武器事件等等,但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有它永恒的一面,我想是因为它像是一本写得很完美的真实小说,人们高傲地认为一艘船可以搭载两千多名乘客,不顾警告地全速航行在冰山海域,他们认为不会出事,他们太大了,不会失败。这听起来很耳熟吧?这个故事里有太多地方宛如现代寓言,像那样的灾难发生时,有人懦弱退缩,有人挺身而出,愿意牺牲自己。故事还反映了阶级,富人生还而穷人等死。他们看到前方有冰山,但来不及转向,船太大,航行速度太快,这也是面临气候变迁的隐喻,现在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但往前走的动力太强大,撞上冰山似乎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再来就是谁能上救生艇的问题。我们不断在历史事件中见证泰坦尼克号的隐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能一直吸引人且引起共鸣,当然,这也是个爱情故事,但还有更深的意义,这是一个笼罩在生离死别下的爱情故事。
问:所以《泰坦尼克号》因此成为卖座巨片?
答:我花很多时间想为什么《泰坦尼克号》发行后成为世界各地最卖座的电影,这部片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超越贫富阶级,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用死亡的概念检视爱情的意义、人际关系,反映人们如何过生活、怎么对待他人,这部片里有一些能触动世人的地方。
问:你和全世界泰坦尼克号的社群有联系吗?
答:我们发行电影时,将会是该事件一百周年,所以泰坦尼克号的社群活动很活跃,爱尔兰、英国和北美都已经规划了活动,如展览、模型等等,我们将会跟某些活动做结合,可能会展出泰坦尼克号的物品,当然也会有电影里的道具。我们会尽力做泰坦尼克号的主题,一方面为实际发生的悲剧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庆祝这部片的成就。
问:《泰坦尼克号》对你的意义为何?
答:《泰坦尼克号》对我个人意义重大,我拍这部片是因为我想去探索残骸,1995年拍片过程中,我们潜水了12次,之后在1996年才开始拍摄虚构故事的部份。那是我第一次的深海探险,之后我又做了六次深海探险,其中两次是去看泰坦尼克号,我总共去看了残骸33次,而且是深入内部。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答:我们发现船里原始的壮观和优雅依然存在,从外观看起来似乎已经毁了,但里面其实被保护地好好的,仍然可以看到完好的铜制床和水晶吊灯,在某间房里我还发现完整的镜子和脸盆,我们甚至知道是谁住那间房,所以知道最后照镜子的人是谁,这些点滴让我们整个团队与泰坦尼克号之间形成一种紧密关系,当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事件上时,对我来说是个重要时刻。
问:为什么在大银幕上看《泰坦尼克号》很重要?
答:影迷们在电影院里看这部影片会看得更深入,如果你在iPad上边看边传简讯、接电话,或者将影片暂停去做别的事,那感觉就不同了。
问:拍这部片时,你对于它的票房并不是很有信心?
答:我们一开始觉得这部片的规模(太大)会注定失败,也会抹煞它的艺术成就,发行前我们办过试映,观众都很喜欢,后来发现其实影评人也喜欢,但我们仍然不认为它会赚钱,我也觉得我再也没片拍了。拍这部片是为了赚钱吗?并不是,这可是一部以女性观众为主、长达三小时15分的爱情片,到最后大家还死光光。还有,排队买票的观众还没看电影就知道故事的结局,听起来就不是很商业的电影,我拍过我知道会卖钱的电影,也纯粹为了热情拍过片,这部片是出于热情,我们相信能拍出观众想看的电影,这部片的成就的确超出我们的想象。
问:拍摄《泰坦尼克号》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答:最棒的部分是能去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探险,还有,在场景里的甲板上走感觉很棒,因为真的漂亮极了,好像真的在泰坦尼克号上,相当过瘾。最糟的回忆是在后期制作期间觉得所有人都与我们唱反调,许多媒体报导把我们形容得好莱坞史上最大的笨蛋,但我们依然保持信念,相信我们是在做一件很酷、有意义的事情。有一段低潮期,我在计算机屏幕上贴着刀片,当时我是剪接团队中的一员,刀片上面有张纸条写着,“要是电影很烂,就用这个!”我用那样的方式提醒自己,唯一的解脱方式是拍一部好电影,可以说压力帮了我们忙,因为我们更不愿意妥协。
问:你何时知道这种3D转换的技术?
答:我们刚开始时,犯了典型错误:每个镜头都要有3D。想要看一个整艘船的镜头,最近的距离是300多公尺远,因为船身长达245公尺,所以船不能是3D,不然看起来会像模型,你必须只能把大与宽的镜头的前景做3D,朝观众扑去的水的前景也许会有一些立体声,但背景的那些物体就很单调。远处的山用3D看不出来,因为太大太远了。
问:请谈谈《泰坦尼克号》的明星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你当初就有直觉他们能胜任且会来电吗?
答:我想要的女演员要有点像年轻、纯洁的奥黛莉赫本,当时我们手上的前途看好的年轻女演员名单中,凯特也是其中一位。我看了一些她演过的电影,例如《理性与感性》,她因为演了一些时代剧而有个外号叫做“束腹凯特”,我心想,因为凯特-温丝莱特演过时代剧而选她,这理由有点疯狂,但大家都说,“你真的得见见她。”我说,“好,我们用传统拍摄方式来试镜,现在已经没人这样做了。”我们盖了一个场景,用35厘米胶卷拍摄试镜,凯特问她能不能用她的英国口音而不用美国口音,她说,“我会学会美国口音,但现在先不要。”所以她用英国口音试镜,大家都为之折服,她太棒了,选她毫无疑问。
问:那莱昂纳多呢?
答:有凯特-温丝莱特来演露丝,我们就有了靠山,但还需要找到杰克和她对戏。巴兹鲁曼寄给我莱昂纳多在《罗密欧与茱莉叶》里的演出片段,我觉得他很棒,是个很有能量的演员。后来他来我们在圣塔摩尼卡的办公室面试,我看会议室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挤满了女人,有会计、秘书、管理员等等,我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选角会议吗?”所以会议室内有莱昂纳多、我和一群女人,我心想,好,我懂了。
问:这是莱昂纳多旋风的起源?
答:没错,但我还是得叫他试读一下台词,凯特从伦敦飞来,我们真的期待能看到两人之间有没有火花,所以我给莱昂纳多两页剧本,他说,“喔,我不试读的。”我说,“那好吧……”我跟他握手说,“谢谢你过来。”我们正准备走开时,他说,“等一下,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不试读,就没有机会得到这个角色?”我说,“没错,因为我必须看试读的结果,不好意思,你知道这部大片要花很多钱拍,我是密苏里人,你必须表现给我看。”他说,“好,好啦……”所以他们就一起试读,他真是棒极了,后来反而是我必须要不惜一切签下他演出,我当然没这样跟他说。但后来他说他不是真的很想拍,所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说服他。显然他现在还是这样,巴兹鲁曼有一天跟我说,他还是得想办法说服他接演《大亨小传》。
问:你为何需要说服他演杰克这个角色?
答:他想演内心矛盾与痛苦的角色,如果你看过他以前的作品,杰克是唯一一个没有痛苦过去的角色,他总是想演受打击、有阴影的角色,所以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有进展,最后我说,“我觉得你不该接演这部片,因为我认为你还是绑手绑脚,像理察三世的驼背一样。如果你能像吉米史都华一样,光是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能成为焦点,那就很棒了。”后来他要演了,因为他了解演杰克并不容易,在不明白这个挑战之前他没有兴趣。奥斯卡金像奖肯定这部影片的其它成就,却没有提名他,让我很失望,杰克不是莱昂纳多,这个角色需要精湛演技,是一种人物创作,但对于他和凯特两个能参演这个电影,我们是很兴奋的。
问:你希望看到别的电影转换成3D吗?
答:有很多电影我希望能看到3D版,希望在3D《泰坦尼克号》和3D《星际大战首部曲:威胁潜伏》之后,能开始让大家了解,3D转换是合乎经济效益一种模式,但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得恰当准确,如果只是大肆宣传却在质量上妥协,就没有意义。《泰坦尼克号》的3D运用很逼真,因为我的拍片风格本省就很注重加强景深,也许很多电影工作者和拍片风格并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如果想发行3D电影,就应该直接用3D拍摄。做《泰坦尼克号》时,我们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去模拟当初用3D摄影技术拍摄大自然会是什么效果,这是很困难的任务,而我们把标准也设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