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戏剧发展的基本历程
随着19世纪末的临近,各种文艺流派应运而生。首先以引人注目的姿态出现于欧洲剧坛的是象征主义戏剧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在中国,梅特林克主要作为《青鸟》(1907)的作者闻名。但作为象征主义戏剧流派代表的地位,早在他于1890年写作《不速之客》和《群盲》时就确立了。在这些剧本里,人成了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牺牲品。
也在创作这些剧作的时候,他的象征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成熟了,这集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一文里。梅特林克认为,戏剧的美妙是在于它能表现人与神秘的精神世界独处的瞬间。因为沉默较之喧闹更具丰富的戏剧内涵。他写道:“我越来越相信,一位老年人,当他坐在自己的椅子里耐心等待的时候……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杀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普遍性的生活。”梅特林克在这里提出了所谓“静态戏剧”的观点,他呼吁戏剧家把戏剧动作来个“向内解”,把更多的戏剧的外部动作解化为内部动作。他的这个戏剧观念对后来的欧洲现代戏剧也产生了影响。
几乎与象征主义戏剧流派并驾齐驱的,是自然主义戏剧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左拉(1840—1902)。左拉首先是个自然主义小说家,但正如他在《自然主义与戏剧舞台》(1874)一文中说的,他“期望发端于小说的演变,在戏剧中得以完成。”他把自己的自然主义小说《戴爱丝·拉甘》(1867)改编成了同名自然主义戏剧,他把“探索自然,解剖人类,描摹人生”确定为自然主义戏剧的美学原则。而为了真实地描摹人生,他主张追求舞台环境的生活逼真感,他说:“今天,自然主义的兴起,对布景的准确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了。”
左拉的这些艺术主张,在他的忠实追随者安图昂(1858—1943)的舞台实践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安图昂于1887年在巴黎建立“自由剧场”。在刻意追求舞台生活幻觉的基础上,安图昂第一次刻意地在舞台上树立起了演员能感觉到,但观众看不到的所谓“第四堵墙”。现在剧场演戏开始时关闭剧场灯光的做法也是从安图昂的“自由剧场”开始的。安图昂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导演。
左拉的自然主义戏剧理论对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自然主义戏剧的一个美学特点是,作者在社会的原因之外,也努力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探寻人的行为逻辑。斯特林堡在给他的自然主义戏剧杰作《朱丽小姐》(1888)写的序言中指出:“我对朱丽小姐的悲剧性遭遇用这样一些情况去解释:母亲的性格;父亲对姑娘的不正确的教育;她自己的天性和未婚夫对这个软弱退化的头脑的影响;更直接的原因是:仲夏节之夜的节日气氛……”
斯特林堡写过一篇戏剧论文《论现代戏剧与现代剧院》(1889),透露了他不想受陈旧教条束缚的自由思想:“‘不准把行动放在过去’这条戒律已从现代美学里勾掉。一切禁令全部作废,决定艺术形式的只有趣味的要求,现代精神的要求。”
斯特林堡在这里提到的“不准把行动放在过去”的戒律,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别林斯基曾归纳出的戏剧的“即时性”,这就为20世纪广泛引用的时空交错手法开了绿灯,而且也因创作了像《鬼魂奏鸣曲》(1900)这样奇谲神秘的戏剧,而开了20世纪大行其道的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