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考热逐渐升温,带动了全社会对于“艺考”的深层次关注,相关培训、辅导产业逐年火爆,与其相关的评论、争论亦随之应运而生。随着每年扩招的艺术专业,不断增长的艺考人数被媒体冠之为“艺考大军”。许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让我们去思考:如何认识艺考?“临时抱佛脚”可不可以通过艺考?
政策:统考将是趋势
300分-500分能上什么大学?这对于地处山东、湖北、四川、河南这些高考大省的普通类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头疼的分数,因为这些省份的本科二批线接近或超过500分。那些在500分以下,无法享受高考分数优惠政策的普通类学生,可能只能上三本或专科。可这样的高考分对于艺术类考生而言,却可以上本科。哪边赚哪边亏,考生心里自然有杆称。
有人这样说“一提起艺考,全国看山东”。山东作为“高考大省”、“艺考大省”,每年有数千人参加艺考,2008年竟达到17万人,相当于近二十所综合类院校的总人数。面对着艺术大军膨胀、淘汰率高增、校考繁多、考生连续赶场疲惫不堪等现象,山东省教育厅不得不做出“从2015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招生专业考试实行全省统一考试”的政策。
政策规定,教育部明确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享受同等政策的院校,其美术类本科专业可在山东省统考的基础上进行校考,也可使用山东省统考成绩;省外其他二本以上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原则上使用山东省统考成绩,因特殊原因可进行校考;所有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省内其他二本以上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在山东招生的美术类专科(高职)专业均使用山东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学校不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
根据该政策,2015年,除山东工艺美院和山东艺术学院两所独立设置艺术本科院校外,其他省内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招生都要使用统考成绩,很多高校都不必为艺考再操心了。
“底子薄弱考生过关难”,青岛一位贾老师曾对媒体这样说,“统考之后,全省统一命题、阅卷,这些学生利用不同学校的考试机会进行‘捡漏’的概率就变得很小,基本会在统考这一关就遭到淘汰。”
山东省开全国“艺考统考”之风,并且受到了全国各大学、各媒体与教育管理部门的肯定,推行到全国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对于大学来说,这项政策减低了工作成本与强度,能够尽可能地吸纳优质学生,而对于媒体与教育部门来说,关于招生腐败的负面消息也将会少得多,更多的是对于正面的、积极因素的肯定。
该政策的出台,那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显然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去寻求“漏网之鱼”,而是应该主动地做好“攻坚”打算,不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艺术考试走向统考化,既是大势所趋,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即使像湖南、浙江、江西等省还未进行艺术类统考,但是也开始呈现出了多校成绩互认、某门课程统考以及不同学校命题同一化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颁布,实际上就是走向统考的一个征兆。尤其是在近期部分高校召开的关于2015年艺考的工作会议上,关于这个问题也在不断地达成趋势性的共识。
准备:巧抓核心,把握重点
眼下,艺考专业考试的复习迫在眉睫。诸多艺考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如何去抓重点、抓核心。相当多的考生并非是从小就受艺术教育与艺术熏陶,很多人是在自己的成长中逐渐喜欢上艺术的,当然也不乏因为平时成绩不好、想通过对文化成绩要求不太高的艺考这个捷径来上大学的人。底子薄、审美素养不高,于是便成为了一些考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笔者认为,尽快地抓住核心、进入到应试、备考阶段,从而在考场上最大水平地发挥,实际上是每一个艺考生最大的梦想。下面,就几个艺考大方向进行分析阐释。
首先是表演类,包含影视表演、音乐表演、戏剧戏曲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这类专业的特点在于面试占主要得分区,更有甚者声称“面试等于一切”,这话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就这些专业而言,日后就业走的就是“露脸”这条路,通过这些专业最后走向理论研究与美学探索的,微乎其微。就这类专业来说,面试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强面试,弱笔试”是这些专业的应试特点,而面试又绝非是妖艳怪异,另类张扬。演员的本职工作是用自己的各种语言形式,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而绝非是如小丑一般招摇过市。按照表演学的理论,如果要想塑造多种形象,那么演员自身必须是一张朴实的白纸——没有个性才能更好地去塑造个性。正因为此,北影、中戏、上戏、传媒大学等知名艺术院校对于这类专业的选拔,更是青睐于打扮庄重得体、朴实自然的考生。至于以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这一点上更是有着明确的界限。
其次是技术类,主要是编导、美术等强调技术类的专业。艺考生在参加考试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分显摆自己的艺术才华,须知考试归考试,创作归创作。作为一个尚未出茅庐的高中生,对方作为主考的大学老师,人家更强调对考生基本功的考查。这些老师中并不乏知名导演、画家与编导,他们对于艺术的感悟与成就,可能远胜于考生自己。所谓鲁班门弄大斧,就笔者个人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这类专业更强调于基本功的考核,考生应该夯实基本功,从点点滴滴最基础的地方查漏补缺,做到每一条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环环相扣,真正地在考场上无懈可击,让主考官、副主考官根本找不到缺口。在考试中,切忌盲目地标新立异,以“艺术家”自居。必要时可通过各种渠道拜名师,找到自己专业的薄弱之处,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而笔试类——如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等专业比较偏重于笔试,尤其是写作。考生欲在考官面前“获得欢心”,最大的问题仍然还是紧抓“质朴”二字。随着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浪原创等强调个性的文学大赛的影响扩大,兼之职业写作的低龄化趋势,导致大量考生的审美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以另类、奇特为美的写作思维灌注在其写作审美观中,无病呻吟、伪装小资等空话、套话是考官最为头疼的试卷。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曾坦诚地告诉笔者,一般说来,如有这样的考卷,他个人就会毫不留情地“枪毙”,因为这样的文学辞章,其来源不是对生活的感悟与文笔的锤炼,而是模仿、跟风与病态的审美。
笔者建议,写影评也好,写散文小说也罢,最关键的并不是强调文学才能,而是向考官表达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考官才能根据考生所提供的“信息”给分。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关于考生文字功底、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核,以及字迹端正程度、有无涂改,也成为了笔试的重中之重,并且逐渐达成了同专业诸院校考官的一致共识。因此,考生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基本功入手,锤炼自己的描写能力与文字能力。
注意:你是一个考生
艺考门类繁多,种类齐全,本文不能一一穷尽,即使兼论概说,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差不多所有的考生几乎都存在一个问题:对自己身份定位不明显,不能够服从考场规则。
回答更专业。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艺术类考试,当主考官问某考生最喜爱的作家时,该考生迅速做出回答:郭敬明、江南和蔡骏。该考生最后未被录取。这是为何呢?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道出了这类回答被“枪毙”的原因: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出版人、新闻工作者的名校大学生,文学审美品位直接决定了你在今后工作道路上的成就,喜欢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与恐怖小说,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考场上,考官更看重的是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希望这个学生能够比其他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眼光,因为自从他入校以后,他不再是一个业余读者,而是一个专业人士。
考场的游戏规则就是考生、试卷和考官的关系。在很多时候,“说真话”往往会适得其反,个人爱好与今后的职业实际上是不同的两条路子。如何让自己显得更专业、更职业,成为了诸多艺考学生在面试场上头疼的大问题。
穿着大方得体。正如前文所述,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家走向了大众,但是考场有着考场的严肃性。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千奇百怪的服饰,打着舌环、鼻环,还有的把烟夹在耳朵上,更有甚者一副港台腔……“没进学校,还真以为自己是明星了!”一位多次参加中国传媒大学面试的主考官曾对笔者说,这种盲目标新立异的学生,往往是老教授们最反感的对象。
在这里,需要告诉考生的是,考场、求职面试穿正装,这是国际惯例,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而且我们国家的高校并不是培养明星的演艺学校,虽然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成才,但“造星”并不是我国高校的育人准则。我国艺术类高校或高校的艺术专业是培养“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艺术理论工作者”与“文艺教育工作者”的地方,培养的是造福社会、传承艺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建设者,而不是标新立异,自我膨胀的流行明星。尤其是对于考官而言,他们作为严谨治学的大学教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踏实求学,日后择机有所发展,而不是一味以怪为美,追求出名。
笔试规范而严肃。随着文化多元化的进入,千奇百怪的“火星文”,莫名其妙、语序混乱的“梨花体”,甚至盲目煽情、语言颓废空洞的“青春网络文学”不断充斥着青年人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视野。久而久之,走上考场的他们,也将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学、文字形式带入了考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这类答卷判为零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更是将充斥着“火星文”、“梨花体”的作品直接“打入冷宫”。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多元化,这无可厚非,但是考生若是将这类审美表现带入到考场,就不妥了。试卷不是网上聊天,不是自己的博客,而是一次严肃的问答。考生要充分地换位思考:自己的信息能否被考官所接受?考官能否认可自己的答卷?如果一味盲目追求新奇特,那么吃亏的显然是自己。
考生是什么?是走入考场、以自己的表现获得考官遴选的人。哪怕你之前再有名,出版再多的唱片,哪怕你之前曾在社会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拥有很多的掌声,考场上你就是考生。出过唱片、演过电视的“超女”黄雅莉当年因为在艺考中表现不佳,而被中国传媒大学的音乐学专业所淘汰。
考场拥有考场自身的游戏规则,走进考场,就要服从于这个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