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有三,一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演唱戏曲的发音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如何用简谱知识视唱黄梅戏精典唱段,使学生掌握黄梅戏传统唱腔(平词、花腔、彩腔等类)的演唱方法以及独特念白(大白、小白)的风格与韵味;三是欣赏黄梅戏名家名段以及精典原唱与念白的艺术魅力,了解这些名家、大家是如何源于原谱又高于原谱,对自已所演唱的唱腔进行二度创作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与完善自已在唱、念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但现行唱念课三个目的,基本上只剩下一个了,那就是学唱黄梅戏与念白。老师先介绍要教的唱段是出自哪出戏哪位人物,要表现哪位人物什么感情等,然后从头至尾,老师逐段教学生逐段学,直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止。与小学生的学唱新歌的音乐课很类似。
这样教学方法,如果不迅速改变或改革,我们还将继续误人子弟下去。因为教学效果太差:一是学生对演唱黄梅戏的科学发音方法掌握渺渺,尤其是男同学,因为黄梅戏演唱男女虽不同调,但音域却同宽,女生能唱的音高,男生唱起来就显得吃力。故黄梅戏对男生嗓音要求就比较苛刻,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生(尤其是男生)普遍成才率低。
应该承认,我们的唱念老师多数是优秀的,一开口黄梅戏味儿特浓、特美、特有韵味。这个“浓”、“美”与“韵味”就是特点!把这个特点找出来,上升为理论,再通过言传身教的课堂实践教给学生,这才是唱练课的正确的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唱念老师至今仍然无法在声乐理论上将它总结出来—戏曲发声与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原生态等发声方法有何异同?腹腔、胸腔、口腔、颅腔、鼻腔等五大腔,戏曲发声时如何运用?一次听课,唱念老师纠正学生,要其发声下一点或上一点,这一点准确部位究竞在何处,老师却无法明晰指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言传教给学生,学生自然一头雾水;二是效率差,《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只有短短30多小节,2/4节拍,旋律又相当简单,竟要求8课时完成,平均每个课时只需教4小节。而《打猪草》中的小白只有短短42句对话,男女主人公各21句,练习这些对话,竟然要求不少于15课时完成。平均下来,每个课时只要学一句多就行了,这样的效率岂不成笑话。三是唱念课老师工作量大、耗时,亦很辛苦。学生分男女组,每组10—20人不等,男女教师每人每周20多节课,每天4节多,天天唇干舌燥的。四是不利于学生识谱,学生鹦鹉学舌,用不着动脑,自然也就用不着看谱识谱了。一次一位艺术家连点了几段黄梅戏精典唱段,让我们06级表演学生演唱,均回答说“老师没教”,学生自然是实话实说,我可有点坐立不安了。专攻黄梅戏表演的二年级学生了啊!黄梅戏唱段仍仅限于老师所教的,但板子能打在他们身上吗?
其实唱念课的教学方法,还是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辅导为辅。每堂课开始首先先练戏曲发声,将学生的嗓音打开,然后再检查上一堂布置唱念曲目,先读谱再视唱,老师再逐一纠正、指导、示范,并指出不足。再适时播放名人同一演唱录音或录象,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再加以点评。看看这些名人与大家以及教师本人在演唱中是如何既忠实于原谱,但又不拘泥于原谱,是如何根据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在演唱中有所创造、发明或发现而灵活处理的。这样处理实际效果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很深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任何原谱是不可能穷尽气息、节奏、吐字、情感、强弱、波音等细微之处的变化,这实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度创作,以情带声、以声促情、声情并茂完成演唱。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所有学生都会简谱的基础上。一年级新生由于识谱能力不强,可以老师逐句教,学生逐句学唱。但从二年级开始,老师应先布置唱念曲目,学生通过读谱自练,下一堂再检查。这样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脑力活动,使唱念课摆脱耗时多效果差的弊瑞,真正起到“练”的作用。亦可以从根本上逼得表演专业学生识谱,解决读谱能力弱的状况。
当然这种教法,注定对课任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一是教师不仅黄梅戏唱的好,而且知道自已为什么唱的好,黄梅戏的科学发声的原理是什么?唱戏与唱歌的原生态、通俗、民族、美声四种唱法在发声上有何异同?二是教师乐理知识不说过的硬,至少过的去,教黄梅戏简谱应该没什么问题(最好能会一样乐器)。三是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综合艺术素质要好,能对精典唱腔为什么“精典”对学生进行赏析。
对照一下,我们唱念课教师是不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呢?
同时唱念课作为正式课时安排,也只能或只需要安排二学年的时间就可以了。而我们05级学生,已经是三年级下学期了,竟然每周仍安排四节唱念课,二节黄梅戏欣赏课。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太浪费?如果这些课时能省下来,开一些美学概论,唐诗、宋词、元曲欣赏,服装美学或公共礼仪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也不无益处。
当然唱念课只安排两学年,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剩下的两学年中不用再唱、念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唱和念,高年级的学生巳掌握唱、念的基本方法,应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已解决唱、念问题了。并可在剧目课排练和四年级实习演出中不断得到实践的机会,以便加以巩固与提高。当然他们也许唱念得不太理想,但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唱念课教学目的之一,首先是解决学生“会不会”用简谱视唱新的黄梅唱段,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要学生唱得达到如严凤英与王少舫两位大师般的水平,或者达到如韩再芬、赵媛嫒、黄新德等一流明星的水准,则不是唱念课开几年的问题,而是综合素质的事,终身学习的事。
此外,黄梅戏欣赏课不如改为戏曲欣赏课,因为黄梅戏欣赏已是唱念课教学目的之一。再单设一个黄梅戏欣赏课,既重复又浪费时间,实无必要。倒不如让学黄梅戏的也来欣赏一下其他剧种,如京、昆、越、豫、川等地方戏曲的魅力与精华,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唱好黄梅戏也不无益处。同时黄梅戏又是我国365种传统戏曲中,发展历史最短的地方剧种,它之所以能迅速窜红,成为当今五大国剧之一, 仅排在京剧之后,确实有不同于全国365个地方戏曲的鲜明特点。其影响与受欢迎的程度,很有点类似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音乐”。美国的“乡村音乐”之所以流行,成为美国劳动人民的最爱。其主要特点是曲调流畅、动听、简洁,易学、易唱。而黄梅戏的特点与“乡村音乐”十分相似。其特点为:
一是发声方法简单,易学易唱;二是曲调多为五声调式,音域多为九度,少数十一度。甜美、柔婉、温馨、清醇、流畅,山歌般地易学易唱,富于民歌般的抒情性;三是语言简洁、质朴、散发着泥土芳香。其唱念字韵,则分大、小两白,大白则类似京白,而小白则完全以安庆官话为基本标准。而安庆方言在全国八大语系中又属北方语系,故全国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欣赏黄梅戏不存在语言障碍;四是题材生活化,乡土气息浓烈;五是表演朴实、自然、生动、风趣、俏皮、幽默,如《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纺线纱》、《戏牡丹》、《双下山》等黄梅小戏,载歌载舞,几乎无程式或少程式。观众百看不厌,极富感染与诱惑力。
但在人物表演的个性化、程式化以及音乐,尤其是各行当人物唱腔设计等方面的差距,与其它地方戏曲相比,依旧明显,仍有许多借鉴与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