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最近有个观点说,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停留在几十年前。按照他的这个说法推论,中国的艺术教育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一样无法和世界同步
周冬雨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现场,她并不知道自己能否如愿上榜,北京电影学院当年报考人数接近2万人次,淘汰率达99%。拍摄《山楂树之恋》让这位最新版的“谋女郎”风头大劲,既如此为何还要与众人往独木桥上挤?
已成名但还要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的明星不止周冬雨,此前已有不少明星都在努力尝试与那些殿堂级的艺术院校建立某种联系,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自己会接受到正规的艺术教育,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贴上高等学府的标签,建立艺术上的“血亲”关系,培养可以从学校移植到娱乐圈的社交关系。
不过,别觉得艺考是项严肃的人才选拔行为就对其刮目相看,这些年来艺考亦怪招迭出,成为庸俗选秀的变体。比如最近网上风传的一组照片,几百名参加青岛某高校艺考的少女,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只身着三点式接受考官们的“打量”。另有一个比较搞笑的现象是,今年艺考流行“扮清纯”,去年周冬雨的走红,让不少报考者把“清纯”当成了博成功的武器。艺考的跑偏和社会审美的扭曲不无关系,艺术之美和身材好坏以及形象偏见被如此生硬地搭上了关系,这是艺术之辱。
艺考之火现在无法令人用“喜”来形容,它背后掩藏更多的是“忧”。其忧之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断链现象已经很严重,民间表演人才的后继无人,让大众失去了与之有文化血缘关系的传统娱乐;其忧之二:各种艺术院校培养出的“学院派”,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无法搭上国际化的快车,在本土化方面也无法让人们产生亲近感,“学院派”亦可当成“自娱自乐派”;其忧之三:遮挡不住的功利心,从艺考的大道到学员们的大本营,都无所不在地弥漫着,抱着“成名赚钱”的心态参加艺考,从一开始就为炼成一块好钢而融进了杂质。
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最近有个观点说,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停留在几十年前。按照他的这个说法推论,中国的艺术教育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一样无法和世界同步,由此很多在艺术与审美上令人想不通的问题,会因这个观点而得到释怀。艺考的浮躁亦证实了栗宪庭说法的真实性。艺考能改变考生的“钱途”和“命运”,但改变不了艺术环境,缺乏对艺术真挚的热爱,艺考只会催生明星和偶像,而很难诞生优秀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