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事业家,电影导演、编剧。生于广东省潮州,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幼年随家到上海,入学堂,开始对新剧产生兴趣。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因以“丽丽所剧评”为名,发表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文章,被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1913年张石川和美商在上海合办亚细亚影戏公司,约郑正秋为编剧。他编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难夫难妻》,并由他和张石川联合导演搬上银幕。这是中国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故事片的开始。1922年,张石川再度约请他共同组织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任附设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郑正秋最初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等4部短片,短片之一《劳工之爱情》系中国目前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受到热烈欢迎。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这部影片的成功,使长故事片在中国风行起来。《孤儿救祖记》说明郑正秋是一位致力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他在明星公司和早期中国电影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后7年中,他的电影创作进入极盛时期,共计编、导、演53部影片。只是当时电影公司制片都以利润为目的,他也往往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创作一些神怪荒诞的影片。经进步社会舆论的批评,他又写出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剧本《战地小同胞》、《碎琴楼》等。郑正秋称自己从事创作是要“为弱者鸣不平”。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34年编导的影片《姊妹花》。这部影片虽仍以妇女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但笔触已深入到社会性的矛盾中,揭示了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艺术上,它采用一人同时演两个角色的方法,表现同胞姊妹走上不同道路。这种对比,故事性强,矛盾尖锐,引人入胜。更由于著名演员胡蝶的表演,使影片轰动一时,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郑正秋于1935年7月16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