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什么──任务
没有愿望、欲望和意志的行动是不存在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不断地活动着,不断地在做着什么,因此就不断地和周围的人和事发生着联系和接触。只要是不断地联系和接触,就必须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影响、刺激、制约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再经过人的大脑对外界信号进行处理,并作用于人的内心,由此产生了欲望、愿望,并为此而去做些什么。
例如只顾醉心观看中国队与俄罗斯队的女排金牌争夺赛,忽然嗅到刺鼻的糊味,开始以为是哪家的菜烧糊了。猛然间想起自己在煤气灶上正炒菜,于是迅速跑进厨房,把火关掉,掀开锅盖一看已成焦炭,迅速打开窗户和排风扇排满屋的焦糊味,心里懊恼之极。忽然听到现场欢呼声,又迅速跑回电视机前。原来第五局中国女排已反超远分,胜利在望,刚才的懊恼顿时无影无踪。此时一锤定音,中国女排圆园年后重新登顶,全场欢声雷动。顺手拿起烧黑的饭锅扔进垃圾箱,激动得里外乱窜……兴奋已替代了沮丧。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行动总是在客观刺激的情况下,经过大脑的处理(思考、判断)而产生心理、形体的统一的人体活动。人的一切行动或者在做些什么,都是和克服困难或障碍相联系着,是为了改变、影响、暗示某个对象(客体与主体)的状态而产生的行动。这其中必然体现着人物的意志,因为只有在人物的自觉的意志支配下,行动才会积极,才有动力,才有决心。明确行动的第一要素“做什么”,也就是演员在舞台上、镜头前,在剧本规定的情境中的任务是什么?行动性的动词就是我们要从剧作的规定情境中准确地找出的人物行动的任务。如求助、监视、斥责、挽留、掩护、掩饰、排除障碍、挽回面子、辞退、抗争、警告、劝诱、恳求、唆使、转移、暗示、等待、恭候、侦察、揭穿、安慰等等。
情绪、情感性的动词如愤怒、哀怨、痛苦、焦急、兴高采烈等属于人的情感状态、情绪状态,不属于行动的内容,不能成为行动的第一要素———做什么。因为这些情感的形态不受意志支配,它是通过真实的行动才能激发、诱发出来感情的结果。
(2)为什么做──目的和动机
行动是在剧作的规定情境并且是特定规定情境的制约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演员由自己的意志决定而产生的心理、形体、语言的活动。舞台行动的基本含义就是:演员在编剧与导演营造的虚构的规定情境中,从角色的思想立场、性格特点出发,并以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为基础,当众为完成角色的任务,达到其目的的心理形体统一的活动(行动)。当演员在执行做什么(任务)时,必然要明确“为什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所以要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当人物与人物相互行动的时候,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积极地行动。没有动机和目的的行动是不存在的也是徒劳无益的。动机和目的是演员行动的依据更是动力,也是激发演员欲望、愿望的一个支点。演员在创造人物时,是预先为人物确定任务,并给人找出行动的目的,同时也可预先确定执行行动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但是在执行行动任务时还要随时准确、真实地适应突如其来的情况。
人在自己决定做什么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原因,也就是动因,它是愿望、欲望的构成。然而动机是决定于行动的目的而又受到行动目的的制约,这是不可分开的。当演员明确了舞台任务时,还应该懂得舞台任务是由一系列的符合逻辑顺序的舞台行动来完成的。例如夫妻吵了架,数天两人无话,谁也不愿打破僵局。丈夫思前想后,认为这样下去对原本不错的家庭生活没好处,而且本来就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决定与妻子和好如初。这“和好”就是丈夫的舞台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丈夫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行动:他主动“清扫房间”,“采购”妻子最爱吃的食物,“暗示”吵架后自己很后悔……
以上丈夫的“清扫”、“采购”、“暗示”等一系列的行动是为完成“和好”这一舞台任务,从而达到人物行动的目的。因此要想完成一个舞台任务,就需要众多与任务相适应的行动来实现。舞台行动既是完成舞台任务的手段,也是完成舞台任务的符合情理、逻辑顺序的各个环节。而舞台任务又决定着舞台行动的方向,并且给其制约。在完成这一系列的行动时演员必须真实体验,真诚对待。否则再好的动机,没了真诚与真实,不管其怎样做也难达目的。
在排练中必须要求演员带着任务和规定情境走上台,通过合情合理的、有逻辑顺序的、有动机目的的舞台行动,更自觉、更真实、更生动、更有个性化地进行表演创作。这样就更能激发、唤起演员的内心真实体验。
(3)怎样做──手段与方式
明确了行动的内容(任务),也确定好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之后,就面临着为完成这一任务并达到目的行动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讲的行动的第三要素 ── 怎样做。也可以说“怎样做”对演员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剧作人物的行动任务、动机和目的,可以通过研究剧本从中找到答案,“怎样做”是通过演员创作出来的,是根据演员的素质、技巧、灵性、悟性、阅历、表现力高低、形象感强弱等等因素体现出演员在“怎样做”中创造力的问题。
其中除了手段、方法之外,还有着适应的含义,特别是在影视表演创作中,尤为重要。因为演员根据剧本的提示预先确定角色行动的任务,也准确地挖掘出行动的目的,并且也理清了“怎样做”的手段与方式,然而在每次演出中或正式拍摄时,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变化、障碍。如对手戏、现场的环境等突变因素;如微妙的肢体语言;即兴产生的情感状态(手势、眼神、步态、转身等)意料之外的变化。因此在完成角色的“怎样做”时,更要有机地适应这一切并仍然真实生动、准确地完成角色性格的“怎样做”,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的“怎样做”。
必须明确,行动三要素在表演创作中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决不能将其割裂误解成阶段和流程。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做什么”的时候,“为什么做”、“怎样做”早已融化在“做什么”之中了。当一个人正在“怎样做”着某一件事的时候,“做什么”、“为什么做”同样融化在“怎样做”的手段方式中了。由此可见“做什么”、“为什么做”更显示出心理活动的特征,“怎样做”更趋于心理活动外化形态。因此,内外结合、相互依存,才是舞台行动三大要素的完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