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桂娟,毕业于首届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她作为程派传人,以自己靓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在京剧舞台占有重要位置。
有人说,刘桂娟最像《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聪明爽利,有点侠女风;又像王熙凤,口齿伶俐;还有点林黛玉的味道,胸有别才;她独独不像薛宝钗,说不得半句假话。
她说,她不爱戏曲,学戏曲是阴错阳差、歪打正着。她坦言,戏曲不算她一生挚爱的艺术,但却做到了把婉转幽咽、如泣如诉的“程派唱腔”传承得淋漓尽致。与刘桂娟对话,从她口中听不到一句高屋建瓴的套辞,保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演好戏、做好人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捡了个便宜,搭上首届青研班末班车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化是她的底蕴,那么她的文化表现在哪里,要看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青研班”的诞生顺应了文化发展的需要。刘桂娟是首届青研班的学员,回首三年研究生学习的收获,她侃侃而谈。“作为传统艺术,京剧和其他剧种以前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师徒之间口耳相传,过去有的演员尽管艺术领悟力和表现力极高,但可能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也不识。现在的演员,除了演技,比拼的还有文化素质。一个演员必须要有好的文化修养。我有幸进入青研班学习,三年的时光让我对读书、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三年前和三年后内心的感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刘桂娟性格爽利,心直口快。谈起当年入选青研班的机缘,她告诉记者:“我非常幸运地捡了个便宜。”1996年,首届中国优秀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学在即,全国京剧界只有20个名额,每个流派选一位代表,程派只有一名,而刘桂娟并不是被优先考虑的对象。
读书三年,意味着三年中将失去大量的演出活动。出于这样的顾虑,当时那位被优先考虑的演员放弃了进读的机会。这可让程派传人李世济老师有些犯难了,青研班怎可缺少程派传人呢?眼看开学在即,李世济找来了自己另外一个得意门生刘桂娟,问她是否愿意去继续读书。
刘桂娟毫不犹豫,“干嘛不去啊?我就愿意读书,哪怕是没有一场演出,我也愿意去学校里上学。”刘桂娟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学校里,她可以把心沉静下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高艺术修养。
当晚她就挥笔写了一封诚挚热切的求学信。回到天津后,很快接到北京通知,让她次日上午9点准时到文化部接受领导面试。第二天一早,刘桂娟就坐在了时任文化部刘忠德部长的办公室里。
“刘部长是一个幽默随和的人,谈话中我渐渐消除了紧张。话题从戏曲艺术谈到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聊了曹雪芹又说托尔斯泰。”这样天马行云,海阔天空,她竟把面试的事情忘记了,直到11点才起身不好意思地和部长告别。
当时,距文化课考试就只剩两天的时间了。刘桂娟一面进行着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的排练,稍有空闲就拿出厚厚的考试大纲复习。好在,刘桂娟平日里就熟知这些文艺知识,所以复习起来并不费很大的劲儿。
“复习文化课一定要有技巧,我很反对死记硬背,那样很痛苦,我就把书本上的关汉卿、郑光祖想成是窦娥、薛湘灵,这样会觉得这些文字特别可爱,我还把那一道道的考题用熟悉的唱段唱出来,唱得朗朗上口、如痴如醉。甚至到了半夜里说梦话都在唱:碧云天,黄花地……”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考试的时候,刘桂娟洋洋洒洒交上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几天后成绩公布,就这样,刘桂娟“捡了便宜”,搭上研究生班的末班车,成为首届研究生班招收的最后一个学员。圆了她多年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