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知识精华--微相的表演微相的表演 影视表演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特写、近景镜头揭示人物面部细微表演的一种理论。
微相学(microphysiogonomy)一词出自匈牙利影视理论家巴拉兹,他认为,影视特写“不仅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而且使它超越空间,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即心灵的领域――‘微相学’的世界”。屏幕形象的一个特点是比舞台形象具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心理描写。影视特写(包括近景)善于摄取极其细微的动作、极其微妙的细节以及细微变化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睛的闪动、睫毛的颤抖、甚至眼球的变化等,并能揭示出面部表情后面潜在的感情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造成一种心理效果,使观众看到可见面部表情以外更多的东西,“感悟”到表情以外更多的含义,如人物复杂的遭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人物与周围人物细致微妙的复杂关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等。微相表演要求影视演员有很高的技巧和思想深度:细腻的面部表情、丰富的内心体验、复杂的心理感觉。影视演员须熟悉“微相表演”的特性和潜能,努力掌握好拍摄特写镜头的规律和技巧。
体验生活 ① 泛指演员长期的创作积累,经常深入到各阶层的生活中去,向社会学习,不断观察,体验,吸取养料,以充实提高自己的表演创作。 ② 演员在接到具体的创作任务后,到剧本所提示的类似生活环境中去观察、体验,以达到从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上逐步理解角色,靠近角色的目的。体验一般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对角色的所作所为能深入实地去重复体验的,称为直接体验;对只能借助文字材料,靠分析、想象、假设去感受的,称为间接体验。案头工作 演员从全剧整体着手分析剧本和研究角色的准备阶段工作。是演员对剧本和角色加深理解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都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
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初读剧本,获得总印象,弄清时代背景,确定主题思想,研究剧本风格特色;分场细读划分剧本段落,理清事件,寻找人物在每个事件中的态度及出场任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确定角色基调和总谱,编写角色自传;阅读有关资料辅助理解剧本与人物,从而形成创作角色的整体构思和探寻相应的表现手法。在此阶段导演也阐述导演意图或请编剧讲解创作意图,帮助演员进行准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演员投入排练。在不同的创作集体里,案头工作的程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的则是和最初的动作排练结合进行。案头工作的精细与准确对角色创造起重要作用。影视演员不仅要分析文学剧本,还要研究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根据镜头分切和拍摄方法的要求来进行准备,以保证表演前后衔接、连贯,做到心中有数,来适应影视颠倒顺序拍摄的特点。角色的基调 剧中人物性格与气质的基本(或主要)特征和色彩。是角色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调和生活节奏的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但有比较突出的基本特征,如祥林嫂的“看似懦弱却坚强”,李逵的鲁莽等,即是他们的性格基调。演员只有研读剧本,领会导演对角色的阐述,深入分析角色的思想、行为、身份、经历等,并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才能正确地理解角色,掌握住角色的基调。角色的基调是演员创造形象、刻画的准绳。对影视演员来说,牢固地把握角色的基调尤其重要。因为镜头前的表演受拍摄条件的制约,演员经常在不按剧情顺序、时断时续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如果把握不住角色的基调,就很难保证屏幕形象的准确、鲜明、突出。演员除了需要把握角色的基调外,还应注意人物性格的其他侧面,这样塑造出来的形象才能够完整、丰满,具有多种色彩。 表演的总体构思 亦称“角色创作的总谱”。演员创造角色所作的总的艺术设想。包括角色的外部造型,气质及精神面貌,性格基调与色彩,人物的性格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时代及经历所赋予角色的特殊印迹,角色的最高任务与贯串动作,演员的远景和角色的远景,角色在整部影视片中的地位、作用、人物之间的关系,创作中节奏的安排,力度的配置,依据编导的意图对表演风格的设想等。 对镜头前的表演进行总体构思时还要考虑影视的特性:如对综合艺术中总体表演效果的把握;对蒙太奇处理下不同景别及瞬间表演的掌握;对具体拍摄技术条件制约的考高等。
影视表演的分切间断拍摄、排练少、一次完成等特点,更要求演员构思好表演的总谱。表演的总体构思应体现编导的艺术构思,对人物的设想应从角色的生活历史出发,应能激起创作激情,推动演员进行活生生的人物塑造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到指引航向的作用。角色自我中心 塑造人物的一种技巧。由美国戏剧家罗伯特?科恩提出。意指演员在扮演角色时不应从演员本人的观点出发,而应从角色的观点出发,采取角色“以我为中心”的观点。角色感到他(不是你)处在宇宙中心,其他角色只不过是他的角色看到和接触到的对象罢了。角色“自我中心”的基本原则是:当演员在扮演角色时,要想到自己是个“主体”,而不是个“客体”.他要把自己看成是周围环境的中心人物,即便他在剧中是个很小的角色也应如此。例如扮演《哈姆莱特》中霍拉旭一角的演员,一定要想“哈姆莱特是我的朋友”,而不要想“我是哈姆莱特的朋友”。演员运用这一技巧,可使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处于主动地位,采取积极的行动。表演中的思想方式 指欧美某些学者、专家和戏剧家运用哲学上的术语或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对表演艺术进行探讨提出的一些表演理论相方法。有人认为,演员在表演中存在两种思想方式:“决定论式的”思想方式和“控制论式的。思想方式。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任务,应当分别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式:
1.“决定论式的”思想方式:“决定论”原是哲学上的一种学说,它阐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有规律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因果制约性。借用这个术语和原理来探讨表演中人物行动的“动力”和“意图”,立论在于“动力”和“意图”是构成人的行为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成角色行动的重要环节。“动力”是指促使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意图”则是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的一种意向。“动力”对人的动作起决定性作用,演员在探究角色动作的起因时,必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演员本人的立场而不是角色的立场)上问后追寻引起角色某个动作的原因。运用这种思想方式可以挖掘到角色行为的动机和动力,因此这种思想方式可在研究角色时运用。2.“控制论式的”思想方式:借用控制论的术语和信息反馈原理探讨表演艺术理论和方法。“控制论”认为,不论是机器还是动物,抑或是社会,尽管它们属于性质不同的系统,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反馈。演员进行表演时,他的思想始终在向前看,他在想象一种可能实现的未来,他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奔向他的“最高目标”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以便实现角色的“意图”,最后达到目的。正象导弹发向目标一样,必须不断捕捉和接受周围环境反馈的信息,不断纠正偏差,校正自己的航向,才能最后命中。运用“控制论式的”思想方式,才能创造出角色真实的、有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来,因此这种思想方式可在进行表演时运用。影视中的排演 故事影视片实拍前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及影视场面所进行的排演。一般分三个阶段:1.拍摄前阶段的排演:在分析剧木、深入生活、理解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排练,寻找人物基调和性格的主要特征,把握人物的总谱。依据剧本的审件,在动作中分析角色,把握人物关系并挖掘潜台词,掌握人物的贯串动作和心理动作等。不同的导演对这一阶段的排演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的主张直接排练影视片中的戏,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a.顺序排演――依据影视剧本的情节顺序进行排演,以掌握人物的贯串动作线相把握每一人物、每一场欢在整个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b.抽场排练――选择最富于动作线的关键场面以及人物性格最鲜明或转折性的片断进行排演,以掌握人物在各个阶段的动作及其性格的发展;c.贯串排演――连排某个角色的贯串场面,着重体验和掌握这一角色的动作线和角色总谱以及他与周围人物关系的历史。为了保持实拍时的新鲜感和真切感受,追求真实自然的表演效果,相当多的导演不直接排练影视片中的戏,而是排演戏外戏或各种表演小品,即依据剧本和角色的要求,演员展开想象,自编情节和台词进行表演的一种练习,如事件小品、人物生活小品、职业小品相规定情境小品、人物关系小品等。戏外戏和表演小品还可以让演员具体而形象地感受到角色的――系列不在剧本中,然而确是角色生活的组成部分,以丰富和补足角色的历史。
这是从演员自我过渡到角色,使形象化演员心中活起来的好方法。有的导演则采用“对词排演”,让演员通过反复对词掌握人物的基调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