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即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动作程序:在古代传统剧目中,角色上场一般都有锣经送上,凡在锣经中上场亮相表演的均称"打上"。这里强调的"打上"形式,是指主要角色上场之前,先打一个"四击头"的锣经,紧接着"放钵",即在"且且且……"中上场亮相的形式。未上场前打击乐打的"四击头"节奏,就是引起观众注意,角色再上场亮相会显得更加庄重、稳健。打上在舞台演出中,常用于主要用于角色初次出场亮相时,如《群英会》中周瑜的上场,《九江口》中张定边的上场,可展现人物声威并重、气势逼人的情态,故多用于元帅、大将身份的角色,其他身份的人物很少用。
【打下】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即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动作程序:在传统戏曲中,凡角色下场时锣经"送"下场,均称"打下"。打下的锣经是多种多样的。凡用整套锣经打下的角色,均属主要角色。打下在舞台表演中,主要用于表现人物下场时的各种情态,以便为下一场戏做好铺垫,烘托人物在一定戏剧情境中的心情,如《狮子楼》中的武松,当他决定直奔狮子楼找西门庆报仇时,随即"脱褶"舞刀,锣经打"跺头"、"四击头",在这成套的锣经中,武枪舞刀,既表演神采照人的身段,又为下一场"杀楼"做好铺垫。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人物下场艺术形式。下场时,要求人物将"戏"带下场,切忌未进侧幕就"懈"了。
【暗上】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即不引起观众注意的人物上场形式。动作程序:在传统戏曲中,人物上场一般都有一种固定程式,或"唱上"、或"打上"(随锣经上),或"喊上",以引起观众注意,此为"明上"。与此种形式相对的上场均为暗上,也就是在台上已有演员在表演时,暗暗地走上,然后逢场作戏,正式进入表演。在舞台演出中,有时让主要角色暗上,然后到戏剧矛盾冲突激化时,突然出现亮相,以引起强烈的戏剧效果。配角的暗上,能将更多的表演时间让给主要人物,以突出主要角色的表演,暗上是戏曲表演艺术中人物上场的一种特殊形式,独具特色,作用很大。在传统戏中,扮演仆人一类的角色,如家院、门子、丫环、中军等,大多用暗上的形式上场,如《徐策跑城》中,主角徐策上场后,念引子,念"坐场诗","自报家门"等表演程序,这时配角便从舞台的另一侧暗上,站在徐策的身旁,等候主角徐策的吩咐。
【暗下】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人物下场的一种形式。动作程序:在传统戏曲中,人物下场一般都有一种固定程式,或"唱下",或"打下"(随锣经下),或"念下",以引起观众注意,俗称"明下"。暗下是指台上已有人物在表演时,悄然下场。俗称"溜下"。暗下在舞台演出中,大多用于配角,如家院、门下、丫环、中军等。如《徐策跑城》中徐策要步行上朝,做出门动作时,家院便自行下场即是暗下。今时,戏曲演出对此项有所突破,有时也用于主角,以加快表演节奏,达到增强舞台气氛的目的。
【唱上】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动作程序:人物出场前,先在幕后一句,然后再上场亮相,因幕后唱一句多用"导板"的节奏,所以又称之为"导板上",也可边唱边上场表演。"唱上"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表现行进途中的情节,如《杨门女将》中"探俗"一场,穆桂英在幕后唱一句导板后,引出兵士舞蹈,"走边"上场,表现向深山行进,探索道路,然后引出穆桂英上场唱行进途中的境况,抒发人物不畏艰难、报效国家的忠心。又如《武家坡》中的薛平贵,先在幕后唱"一马离了西凉界",然后打马上场,既表现人物从远而近的情节,又可使观众也跟随人物进入戏剧情境。因此,"唱上"不仅先声乐人,而且还可引起观众注意,既表现演员扎实的唱功,又可增强舞台气氛,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上场形式。"唱上"一般用于主要角色上场。
【唱下】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动作程序;人物在场上表演完后,需下场时先唱一段或唱两句,也有唱一句的,再用乐曲将人物"送"下,故称之为"唱下"。"唱下"在舞台演出中,常用于主要角色,表现人物下场时的各种心情,为剧情发展起铺垫作用。如《女起解》中的苏三,下场时唱道:"怕的是此去有死无生",既体现苏三蒙冤受屈的悲苦心情,又为下一场"三堂会审"中苏三的命运抛出悬念,达到了为下一场戏做好铺垫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人物做身段、做戏下场。"唱下"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人物下场形式,在一定场合下,已成为较固定的表演程式,还可展现演员的演唱技艺。
【耍下场】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亦名"下场花"。角色下场时,舞耍一番手中的把子或道具后再下场。动作程序:①背对观众,从舞台正中往下场门台口(即"大边")后退三、五步[见图1]。②再吸左腿做"前别腿"动作(旦行做"后别腿"动作),行至上场门"九龙口"处,向左后转身,变成面朝观众亮相[见图2]。③吸左腿做前别腿动作(旦行仍做后别腿动作),跑圆场至上场门台口亮相[见图3]。④在司鼓"丝边"中,再直线冲向"下场门"反"九龙口"处,突然站住,做"跺泥"亮相[见图4]。⑤举起手中的把子或有关道具,往右后弧线反圆场至中场开始舞耍把子或道具[见图5]。⑥根据剧情、人物性格、年龄、身份选择不同的耍法和亮相姿势。耍下场有多种形式,如根据把子来分的,有"大枪下场"、"大刀下场"、"双枪下场"、"单枪下场"、"双刀下场"、"单刀下场"、"双斧下场"、"锏下场"、"棍花下场"、"云帚下场"、"宝剑下场"、"锤花下场"等。因舞耍的把子或道具都高妙神奇,极有情趣,叫人眼花缭乱,所以称此为"下场花",凡舞耍把子或道具下场的,均以把子或道具的名称称之为"××下场花"。耍下场在舞台表演中,主要是用于主要角色战胜对手,先站在台口咸一声"追!"之后,再单独显露一下角色的本领,以展现角色兴奋、激动的心情。无论耍何种把子或道具都要做到稳、快、美、流畅自如。按照剧情、人物性格选择适当的技巧以展现人物的风采。
【下场花】即"耍下场"。详见"耍下场"。
【跑龙套】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跑龙套是指扮演龙套的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根据剧情需要,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队形,如"站门"、"二龙出水"、"追过场"等。因在台上靠跑圆场或走动来变换不同的站位及队形,戏曲界习称为"跑龙套"。
【抄过场】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亦称"包抄"。即做包围状的舞台调度形式。动作程序:同一方的兵士或龙套,分站舞台左右两侧,即两侧各站四人或两人。随主角一声令下,两侧的兵士或龙套对跑圆场,从舞台的一侧跑至另一侧下场[见图1]。另一种形式是,根据剧情所需,同一方的兵士先不站在台上,而是站在舞台两侧的幕后,从幕后同时对跑圆场至另一侧下场[见图2]。抄过场在舞台演出中,可表示两种意思。一种是表示搜寻,如图1.还可表现包围的情节。表现包围时,称之为"包抄",如《赵氏孤儿》中的奸臣屠岸贾,带兵士在宫中包围赵宅时,就是用此形式,既简单明了,又有声势。又如《九江口》中,陈友谅发兵攻打玉山,行到玉山时,刘伯温派兵士从舞台两侧幕后对跑圆场,这就表示陈友谅误中埋伏,随即引起一场以突围为中心的武打,场面十分热闹。
【追过场】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动作程序:追过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或数人做败逃状,从舞台一侧跑圆场至另一侧下场。紧接着,后一组人,一人或数人仍从舞台一侧做追状,跑圆场至舞台另一侧下场,以表现乘胜追击的情节。另一种形式是,两者经过一番战斗后,甲方战败逃下,乙方持兵器喊一声"追!",乙方的兵士或龙套从舞台上场门跑圆场至下场门下,然后,乙方主帅耍一段"下场花"后追杀下场。追过场的两种形式在舞台表演中都是表现败方逃,胜方追的情节,多用于武戏中。参阅"耍下场"。
【推磨】戏曲舞台调度表演程式。因甲、乙双方调度的路线如同生活中"推磨"对转圆圈的形式而得名。动作程序:表演时,对立的双方,面面相视,进行相互猜疑、逼问、审视。双方面对面的围舞台中央旋转一周。根据剧情亦可旋转半周[见图],然后再转做另一个表演调度。推磨在舞台表演中,表现双方对峙、质疑的情节。如《赵氏孤儿》"盘门"一场中,守门将韩劂审视从宫内出来的程婴,见程婴身背药箱起疑,怀疑箱中有孤儿,于是两人相互对视,以推磨的形式旋转一周,再归原位,这样,一侧便于双方面对面地做戏,二侧可表现紧张的气氛。除此,在别的剧目中,还可两人为一组的推磨,还有四人为一组的;也有甲方为一人,乙方为四人的推磨。运用时,根据剧情需要而定,如《打韩昌》中,杨排风一人持演火棍跟韩昌所带的兵士约十二人做推磨的舞台调度,体现出以少胜多的厮杀格斗场面,也展现出杨排风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