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专业知识辅导:比较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
比较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
(1)简介两人的理论著作和主要观点。并说明共性:a.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b.两者的出现都是二战后一种新的对传统单义解释的影像传统产生质疑的理论,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2)克拉考尔最先从回顾照相的历史入手,推断出某些适合电影和照相的内容与技术属性,并把这些属性用作衡量影片的标准,看它是靠近还是背离他所标榜的理想。也就是说,克拉考尔的体系是一个演绎的体系,目的是评估和提倡一类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拉考尔是一个理论家。而巴赞的理论是一个批评的、历史的体系。他首先是一个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文集《电影是什么?》实际上是他的评论集。他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一系列影评来展现的。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观的主要观点来自对电影的思考和对各种电影流派、电影现象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其它若干导演诸如雷诺阿、奥逊?威尔斯、布莱松等的作品的关注中总结出来的,体现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杰作:〈温别尔托?D〉》等文章中。
(3)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出发点比较单纯,就是电影和摄影(照相)的近亲性,并由此推断出什么样的题材才是适合电影表现的。他缺乏电影发展的历史意识。在应用批评标准时几乎无视类型的差别,只看影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的理想。从许多方面看,他的观念是缺乏发展的和重复的。巴赞则不然。他的出发点比较复杂。他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的著作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倾向与批评方面和史学方面。他的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他是通过电影史、电影语言的演进来阐明他的电影美学观念,而没有半点简单化。
(4)克拉考尔的理论对后来的创作时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巴赞的理论对后来的实践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法国“新浪潮”之父,他的美学主张被贯彻到《电影手册》派的创作中。他对世界各国艺术家都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的80年代初也曾掀起过巴赞的理论研究热潮,并一度影响了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使之形成纪实美学的风格。
(5)克拉考尔的另一本重要电影社会学理论著作《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与《电影的本性》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前者体现了一种“介入现实”的主张,而后者又鼓吹捕捉歧义的现实的原始状态。而巴赞尽管由散落的影评文章组成了自己的著作《电影是什么?》,理论体系和观点却统一而鲜明,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和电影语言进化观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