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了解到,明年该省高考考生的电子档案中,将可能出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记录,综合素质评价有望成为高考录取参考。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吉林省引入了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评价纳入电子档案。目前全省高中生的电子档案基础数据基本就绪。明年高考将迎来新课改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学生电子档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可能影响其高考录取结果。据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大项,细化为30个要素,采用等级和综合评语相结合的办法,以定性为主,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每学期评价一次,毕业前进行总评。
目前,方案已报送教育部等待审批,具体细节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另据了解,在今年高考招生中,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投档考生中有十几人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低”而又不服从志愿调剂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
这事,靠谱吗?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导 崔 刚
其实尝试综合素质评价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高考制度的补充。
但是我比较担心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是否科学、客观、公平? 连民族成分都能造假,何况是老师的评语,能有多大的公信力?
我在国外呆过,观察过他们的大学录取。他们也有类似中国的高考,美国有SAT,英国有A—LEVEL统一考试。这个成绩是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此外,还要看历年成绩报告,看老师的推荐信,看是否具有一定特长等等,进行综合评判。但是欧美社会信用体制较完善,造假情况少。
目前国内整个信用体系没有普遍建立,怎样保证老师和招生人员都是出于公心,排除人为操作?
有人提出增加面试多一道把关,这只能部分解除对档案的不信任,但是招生人员的主观性还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更何况,如果对于所有考生都增加面试,将会增加非常大的社会成本,很难实施。
处罚档案造假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多少是有心理威慑。但是到了具体的家长、学生甚至于老师身上,有的人是有侥幸心理的。高考录取的诱惑实在太大,难免有人架不住,想些歪点子。十几年含辛茹苦,到了高考临门一脚恨不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度的完善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我还有个担心,就是这个评价体系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被家长逼着上这个补习班学那个才艺课的,巴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素质的培养要多方面,思路是没有错,但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尽管综合素质不是才艺比拼,但是大部分学生品德在老师的评价下差异不会太大,多拿些课外奖项证明来得更直接。为了获奖,学生和家长要投入多少?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有差异,特别是农村家庭,他们不见得负担得起孩子学校教育以外的费用。这又造就了新的不公平。
1977年恢复高考为什么那么振奋人心?因为所有人,不论职业,不论家庭出身,都有了一样的竞争出口。
把综合素质纳入高考录取参考,不是不能进行,但是要慎重,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先在一定范围内试点摸索出经验,再评估可行性也不迟。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宜粗不宜细,不建议严格排名,作为一个定性的参考即可。
这事,我看行!
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参考标准,山东这次尽管只是小范围试行,却再次把高考改革重新推进了人们的视野。高考恢复30年了,也到了该反思改进的时候了。实行高考制度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它为所有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选拔机制。但高考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高校录取有必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吗?当然必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只用高考分数这样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虽然绝对公平了,但不够全面科学。分数和能力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相同,考试成绩相差一两分,并不代表能力上有多大的差距。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的制度设计,并不妨碍教育公平,不是让绝对低分的人进入大学。它既承认高考分数对高校新生选拔的筛选作用,也不完全认可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一种选拔机制决定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多样标准出多样人才。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大学录取标准,有可操作性吗?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来看,是可行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录取虽然看重报考学生基本达标的分数,但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学校评价,也不忽视社会评价。很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与人共处合作的能力如何,是否做过义工,是否在企业实习过……
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不是完全凭初试成绩决定录取结果,在复试阶段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研究能力、知识结构、兴趣特长、学术潜能、学术生涯规划等。各地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主体参与、多方面考察,取得了进展。
如何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多方参与的综合素质评价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因为出现几个负面事件就否定整个改革意义,更不能坐等信用体系全面完善之后才来改革人才选拔模式,要勇于创新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如果发现学生档案失实,就要对学校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教师问责。其次,负责招生的专家组可以采取匿名,抽签,轮替等方式,多道把关,防止形成招生人员固定后被公关。再次,对非高分学生的录取理由在当地和录取学校公示。这对当时给学生评语的老师和录取他的招生人员,都是很强的心理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