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应试的运用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的运用,比如:“一个动作的三次合理”。还有大多数是在命题表演中即兴地发挥与运用。
考场上经常会出一道动作加规定情境的试题,属于直接的运用。考官给一个动作,比如上椅子、钻床底、摔杯子、喝一杯水、擦火柴……重复三次,每次规定情境都不相同。学员要展开想象,并具有信念感及不同情境作的准确性及变化。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入学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种考题:“三次敲门”、“三次开窗”、“三次喝水”、“三次上椅子”、“三次点火柴”……等,主要是考考生对规定情境的艺术想象以及特定规定情境下如何组织艺术的动作。大学入学考试的记忆总是铭记在心、永生不忘,记得半个世纪前的1956年,我在上海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时,遇到的题就是“三次上椅子”,与我同时考试的同学由于缺乏艺术想象、简单从事,做完这个练习就被淘汰了。他第一次上椅子擦灯罩、擦灯泡;第二次上椅子扭灯泡、换灯泡;第三次上椅子换窗帘。三次都是简单的生活动作,根本没去开掘规定境,所以这个练习做完就离开了上海结束了他的考试。我第一次上椅子发现了树上有好吃的果子,很想吃,蹬上椅子去摘,结果不小心捅了马蜂窝,演了一场与马蜂搏斗的戏……第二次上椅子是给远处的战友打信号,我隐蔽地匍匐前进,蹬上椅子,从树丛里伸出一个手绢挥舞着暗号,等待那边的闪光回音,一直没有,多次后远处有亮了,闪了我的眼睛,我高兴地下来。第三次痛苦绝望地蹬上椅子,取出绳子,准备上吊自杀,忽然从兜里取出一照片,(以上无实物动作)激动地看着……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活下去。也许就因为我的构思富于艺术想象,有规定情境,有动作,有事件,并且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因此,上戏录取了我。我同时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也翘录取了我,由于我喜欢电影,第一志愿报了北京电影学院,所以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第一届的大学生。(北京电影学院是1956年成立的)
中央戏剧学院80年考试也出过类似的考题:“三次敲门”,张仁里教救授在《启程》一书中对这道题的考试情况作了详尽的论述:
“一个动作的三次合理”,比如老师给考生个动作——“敲门”,考生要对这个动作设想出三个互不相关的小小练习。各个小练习中都要包含着“敲门”这个主要动作,并表现出三个不同性格(包括不同年龄)的人物,或一个人物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规定情境中,以三种不同的心态,在三种不同的情绪中,为了三个不同的目的去敲门。第一个敲门的练习做完后,依依次再做第二个、第三个练习,每个练习只能用一分钟的时间。
这种小品可以考查出学生的想像力,对各种性格的人物的留意程度,及其对日常生活感悟和领会的能力。尽管只是三个小小的练习,一共也才三分钟而已,但是,每一个小练习都要择取生活中人物性格鲜明的一瞬间,将这一个瞬间用动作给予展现。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综合的内部素质,如:注意力、感受力、内心活动的连贯性、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信念感与适应力的强弱等等。
显然,这样的小练习比初试的小品在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查上要深人得多,而且突出了对学生在形象创造天赋方面的了解。这也是我们教学小组决心要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形象创造能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在考试前,教师准备好许塞伞卡片,上写“三次梳头”、“三次敲门”、“三次打电话”、“三次脱外衣”、“三次穿大衣”、“三次开窗”、“三次关门”、“三次剪东西”等等。考试时由学生任意抽取一张,卡片上的动作就是该生的考题。
有的考生在这道考题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水平,例如卡片上的要求是“三次敲门”。第一次,他在门前久久徘徊,几次伸手要去敲门,手举起后却在半途停了下来。看起来他似乎很苦恼,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敲还是不敲呢?从他思想矛盾的情况看,显然他和女朋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有些后悔,内心想再度和好,可是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犹豫不决。敲开门后的见面会不会十分尴尬呢?对方会不会戏弄他嘲笑他呢?这使他在门口反反复复难以做出抉择。最后,还是爱情占了上风,他下决心敲响了门。
第二次是他喝醉了酒,晃晃悠悠地上场,在自家的门上敲了两下,腿脚有点站不稳了,把背靠在门上。又敲了两下,酒有些往上涌,身子随着门板滑了下去,坐在了地上,用酒瓶举到头顶上砸门,嘴里还喊着:“开门!妈,开门哪!”似乎自己喝得如此醉醺醺倒没有什么不对,母亲开门晚了反而错了,活生生地勾勒出了一个醉汉的形象。
第三次是考生手里拿着一张字条,肩上背着一些农家产品,数着门牌号码上场。大门因年久失修,上面的字看不大清楚。他认准了一扇大门敲了起来,里面无人应声,他把肩扛手提的农产品放在地下,重新使劲地敲了起来,仍没有人来开门。他疑惑地看看纸条,又看看大门,好像没错啊,于是他确认之后又重重地敲起门来。这次他敲得更响了,似乎他认为主人睡得太死,不用力敲就唤不醒。可是,如此重敲,里面仍无声息,他觉察到屋里大概没有人。他再看看纸条,又看看门牌,疑疑惑惑地走到对面的门口察看,突然发现了什么,于是,在周围数个门牌号上检查,终于真相大白(我们猜测可能有甲三号和三号两个门牌,因此搞错了)。最后他站定在一个门前,看了一眼门牌号,又对了一下纸条上的号码,认为准确无误之后,非常自信地又敲了起来,并喊道:“二姨!”……
那次复试,我记得姜文的题目是“三次转圈”,刘斌的题目是“三次听到不同的声音”,岳红的题目是“三次拍手”,郝光的题目是“三次喝水”……在此我就不一—-赘述了。“
这次《表演形象教程》的辅导课堂中,我给一位女学员出了一道当年我遇到的考题:“三次上桌子”。她的构思与表演是每况愈下,第一次的规定情境较尖锐,表演了一位少女要自杀,有强烈的规定情境与心理冲突,展示了学员的表演能力。虽然由于缺乏细节,对少女为什么要自杀体现、揭示得还不够。第二次被猫追逐得跑上了椅子,稍弱了些,缺乏冲突与命运危机,也没有体现出喜剧与幽默的素质。第三次更差了,表现了少女登上桌子擦玻璃,没有规定情境,没有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根本无法展示考生的表演素质与才华。如果第三次站在桌上是为了贴一对喜字,是为了布置房,迎接新婚,那就不一样了,有了情感因素、有了艺术情境,这就体现了少女的爱,体现了结婚的心态,就进入了艺术领域。如果第一次是擦玻璃、第二次是擦灯泡、第三次是擦灯罩……那么,初试准就被淘汰了。第一次有规定情境,展示了考生的激情,展示她对生命的珍惜。第二次规定情境很弱,表演展示了什么呢?第三次没有情境,应该说什么都没有展示。这一练习告诫我们,没有规定情境的动作,不是艺术动作,它也就形不成艺术,应该引以为鉴。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复试的时候出过关于规定情境的多人练习,舞台上就一张桌子,一个凳子,搭了几块木头,让考生一个个上去,证实这个环境,用语言、行为动作都可以,(自然最好是行动和感觉)只要能够通过表演揭示出这是什么地方。然后第二个人再上去,证明你和他的人物关系,让我出来你们是同学、夫妻、敌人或者是父子等等。当然,还可以进一步通揭示出所处情境……
间接灵活运用是大量的,当考官命题之后,学员(考生)应该运用人生体验,展开艺术想象,构思、开掘、丰富人物的规定情境,愈鲜明、愈具体、愈生动愈好。构思与深化的规定情境一定要能引起人物的欲望、意志、情感,并使人物积极地动作起来。比如命题是手术室门前,你构思的规定情境不能是手术一切都很顺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手术肯定难度很大,威胁到生命的存亡,被手术者又是你的最亲爱者。才能使人物有意志、有欲望,并且激动起来、行动起来,甚至产生激情。因此,你构置的规定情境必须是强烈的、尖锐的。如果都是平平常常、平平淡淡,那么演员与考生的素质、才么能展示出来呢?我常常告诫表演艺术初学者弄懂、弄通,做到这样的两句话:
构思、开掘、丰富人物的规定情境使你动作起起来、行动起来…
组织、想象、构思一系列动作揭示出你所处的丰富而复杂的规定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