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郎朗是“西方制造”
我们都知道,郎朗没参加过成年比赛,为什么?因为他直接跑到欧美的产业里去了。为什么我们自己制造的歌星,别人不知道;但人家的我们都知道?
文化产业须与国际对接
在古典音乐界,郎朗是颗大明星。但郎朗这颗明星不是“中国制造”而是“西方制造”。那么我们中国自己是否也能制造出郎朗这样的国际明星呢?在流行音乐界我们也有自己的明星,但能否成为全球意义上的“国际化”?这是一个文化产业的话题,你只有知道全球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才会知道怎么去制造这样的明星。所以我想说,文化是一种产业,但它与文化基础紧密相关。这就好比为什么中国自主生产的汽车并不发达,因为是人家的专利。
我认为,我们的古典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家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每年有那么多优秀青年人的国际比赛成绩很好,但为什么没有产生明星?因为他们没有在人家的产业里。所以,首先是我们中国起码需要借鉴别人的系统,建立起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能够直接与国际对接的。这就是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必须做的第一步,但绝不是一两个经纪公司就可以达到全球接受。
好好想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制造的歌星,别人不知道;但人家的我们都知道?因为与产业相关联的是市场,有些关联是隐形的,平时看不到,但想想惠特尼·休斯顿之死为什么影响如此之巨大?因为她是一位电影明星之后又成为了唱歌明星,她拥有更多的市场链条。
今天,孩子们怀揣着明星梦去考试,明星梦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最后梦想成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都知道,郎朗没参加过成年比赛,为什么?因为他直接跑到欧美的产业里去了。这是一个系统,我们的大学老师只是教给你识字,而不是教小说如何欣赏学习,如何写作,如何出版。中国还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些,也没有一个产业的标准,也不是每个人想要就能够形成产业链的。
这个时代越来越肤浅了
人人都想当郎朗,也想当李云迪,但他俩也是不一样的,做郎朗太难了,做李云迪也许还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想成为郎朗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这个时代越来越肤浅了。在学琴时郎朗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出来的,可能他爸是有愿望的,但他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一功利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明星是文化中最后显现出来的。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宽容度更深厚,出明星的机会才会更多。如果自己都没文化,还能拿什么来制造明星呢!今天从事艺术的孩子在大幅度增长,我们的艺术教育水平也在迅速提升,但明星永远就是宝塔尖上的那一颗,并且能够持续在那里,批量永远只是在顶尖下面才有位置。我认为,我们的艺术院校更多的是在努力培养塔尖下面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追求功利,它会越来越坚实,但如果很功利的话,就会越来越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