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明白了。这样说“判断事实”练习的训练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为什么现在慢慢不用一个大单元来训练它呢?它慢慢融入其他元素训练练习中的原因何在呢?
师:其中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和规格的把握上。我认为过去教师在把握这种训练练习时有些过于呆板、、僵化。一个人在房间里或树丛中判断事情,并不一定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多么丰富的色彩、多么鲜明的形式。判断的思维活动是极其快速的。但是,这种小品性的练习训练的就是你的“感觉”、“判断”、“思考”、“决定行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些方面就会重点去“用力”表达,于是就人为地去突出它,其危险性也在这里。只要在这里的每一个环节稍一“用力”,稍一使劲,想表达得再“鲜明”一点,就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真实,虚假、做作就开始。而教师在这种练习中也把目光落在这些环节方面,他(她)要检验学生在感觉、判断、思考、决.定这些环节方面是否表达得明确、正确,这就容易失去了检验尺度的敏锐性、正确性,使得这种练习的训练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为了使每一环节都明确、突出,戏演得很平均用力,过程拉长,显得拖拉得很。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也指出:“我们话剧演员喜欢在台上‘运气,,一‘运’半天,观众不知你在台上干什么,还以为是忘词呢。所以体验也不应滥用,进门、握手、喝茶都去‘体验’全过程,结果平均用力气,弄得应该突出之处也不突出了。”
再一点就是构思这种小品练习并不容易。它有小品的规模,有开始,有发现事情变化后加以判断、思考而达到高潮的过程,最后做出新的行动决定而“剧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创作难度大。全班学生轮流做一遍(因为是单人的),耗时过多,影响教学进度,而感觉、判断、思考等內容在其他练习中均有训练,学生与教师都并不认为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单独做这种练习,该小品练习在课堂中就被“观察人物练习”或其他训练练习所代替,逐渐淡化了。
不过,我认为在这种小品练习中的“内心独自”(思考)的提出,还是很重要的,虽可以不重点训练“判断事实练习”,但不能让学生不懂如何把握“内心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