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剧组
我们假定经过系统训练和提高后,有些学生被选中参与完整影片的实拍,还将面临阅读剧本和剧组排演及表演风格定位等问题。
1.阅读剧本
演员进入人物塑造,是从深入分析剧本和研究自己在剧中所担任的角色开始的。怎样去分析剧本和研究角色呢?每个演员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习惯,不能强求一致。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演员常常谈到阅读剧本的第一次印象和感受,对今后的创作很重要。
第一次阅读剧本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新鲜感。拿到个新剧本,它的内容如何还不清楚,翻开剧本一页页读下去,随着故事的发展,就有了对它的了解和感受。有的剧本开始就能抓住你,让你越看越放不下,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完。你的思想感情完全跟着剧情的发展起伏激荡,直到全剧结束。合上剧本,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或是感到振奋,或是引起深思。
有的剧本开头很平淡,慢慢看下去,会逐渐吸引住你,给你许多可回味的东西。有些剧本也许第一次还不能完全看懂,需要仔细看一遍才能摸清情节线索的众多头绪,或是人物的思想脉络。有的剧本,其中某几场戏、某个段落让你感兴趣,可是对整个剧本却觉得意思不大。当然也有那样的剧本,看看就不想再看了,需要强制自己耐下心去把它读完……这种种印象都是第一次阅读剧本时才能得到的。
“初次印象”对今后的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它能激起你的创作激情,点燃创作的火花,也能使你发现剧本的不足,找到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由于它是剧本直接给予你的新鲜感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剧本的客观实际。往往第一次阅读剧本感到激动的地方,也正是创作完成时人物放光的地方,反之也一样。
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演员对角色最初的往往是直觉的反应极有价值。演员的表演就像一块干净的石板,在这上面他最初的印象能写下对人物的有机评价。这些最初的印象会对人物或动作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元素产生一种突袭作用。这些直觉的反应会为性格塑造提供一个核心,以便在拍摄期间由于技术原因引起注意力分散时对演员起着试金石的作用。
我国的戏曲表演就很重视让演员了解整个剧情,加深对剧情的初次印象,叫做“开蒙说戏”。
所谓“开蒙说戏”是指过去从小在科班学戏(回忆《霸王别姬》),孩子们年龄小看不懂剧本,就由老师给学员说戏。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剧情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讲一遍,让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既了解了剧情,又知道了人物的来龙去脉、身份、性格。
初次阅读剧本,要找个安静的环境,安下心来,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使读剧本的初次印象不致被其他事情干扰,或因心情烦躁受到影响。读完剧本,要细细地回想一下,剧本最能打动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最使你激动?你喜爱哪几个人物?你对自己即将扮演的人物感觉如何?剧本中有哪些不足或过不去的地方?把这些随手记下来。对人物的这些最初印象既包括外部特征,诸如人物如何走路、穿衣、设计发型,如何使用道具,如何微笑、讲话或放松,也包括内部特征,诸如接近生人或老朋友的方式,如何掌握重点或处理问题。内部特征也许还包括自我评价或自我否定的程度以及人物对生活所持态度中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程度,这有利于演员尽其所能使这些特征与许多真人联系起来。通过这些特征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而对人物作出的特定判断,有助于演员在长时间内随心所欲地回忆起这些最初印象。
有些演员拿到剧本,先找找自己有几场戏,把自己的角色的台词用红笔画出来,而对整个剧本则只是潦潦草草,粗粗翻阅一下了事,这是不对的。因为一部戏是个有机整体,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之间都是紧密相关、彼此联系的,对全剧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势必会影响对角色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2.排演
影片实拍前,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及电影场面所进行的排演一般分三个阶段。
(1)拍摄前阶段的排演
在分析剧本、深入生活、理解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排练,寻找人物基调和性格的主要特征,把握人物的总谱。依据剧本,在动作中分析角色,把握人物关系并挖掘潜台词,掌握人物的贯穿动作和心理动作等。不同的导演对这一阶段的排演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有的主张直接排练影片中的戏,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排演方式:
①顺序排演———依据剧本的情节顺序进行排演,掌握人物的贯穿动作线,把握每一个人、每一场次在整个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②抽场排练———选择最富于动作线的关键场面及人物性格最鲜明或转折性的片断进行排演,掌握人物在各个阶段的动作及其性格的发展;
③贯穿排演———连排某个角色的贯穿场面,着重体验和掌握这一角色的动作线和角色总谱以及他与周围人物关系的历史。
为了保持实拍时的新鲜感和真切感受,追求真实自然的表演效果,相当多的导演不直接排练影片中的戏,而是排演戏外戏或各种表演小品。即依据剧本和角色的要求,演员展开想像,自编情节和台词进行表演的一种练习,如事件小品、人物生活小品、职业小品、规定情境小品、人物关系小品等。戏外戏和表演小品还可以让演员具体而形象地感受到角色的一系列不在剧本中,然而却是角色生活的组成部分的生活,以丰富和补足角色的历史。这是从演员自我过渡到角色,使形象在演员心中活起来的好方法。
有的导演则采用“对词排演”,让演员通过反复对词,掌握人物的基调和性格。
还有一些导演为了避免理性的、过于意念化的表演,追求更接近生活的真挚表演,摒弃了让演员自己编排具有一定思想目的的情节小品,而采取一种“信息传递和接受”的练习(俗称“擦肩而过”,一种不用结构的即兴练习)。只确定一下双方的关系、年龄、职业、性格,就相对走来或做简单的交流动作。通过眼神的交流,握手的感触等信息传递和接受,说出对方的目的、想法,或者当场作出反应等。
即兴表演在排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即兴的创作往往可以产生符合电影要求的那种亲切、纯真、清新的表演,使演员的创作自然地从自我过渡到形象。不少导演在电影排演中运用各种即兴表演的方法。
电影演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专业的、业余的,有话剧的、歌剧的、戏曲的,还有第一次扮演角色的。通过这一阶段的排演,导演可以了解演员的表演素质并统一整部影片的表演风格。
(2)拍摄前夕的排演
拍摄前在实拍的布景或实景中的排演,是各部门包括摄影、灯光、美术等的综合排练,亦称“掌握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对人物形象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性的排演。通过这一阶段的排练,确定人物形象的外部体现形式;确定电影的场面调度;结合排练,确定演员表演的最后方案。演员在真实的剧情环境中排演,在活生生的交流中,可以获得新的创作体验,并能协助导演产生准确的调度和蒙太奇处理。
(3)拍摄现场的排演
它将排演引向实拍的最后阶段。一般按分镜头排练。此时演员须寻找到准确的人物心理感觉,产生正确的外部节奏和心理节奏,捕捉到最佳的表演状态以投入实拍。
在与导演的商讨会上,演员决定他与摄影机是一种什么关系,因为摄影机能影响和规范他的表演。有些导演像英格玛伯格曼,总是要弄清楚演员是否理解他与摄影机的关系。剧本的哪些瞬间留给特写镜头,导演在特写镜头上要表现什么,个人的特写镜头将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演员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将决定演员可以挑选什么姿势或细节来传达至关重要的性格塑造的那些基本元素。
导演将会把场面很快地过一遍,对台词或动作作出最后一分钟的改动。摄影师将会和导演开个小会以策划出拍摄的机制,并安排好包括即将拍摄的镜头所需要的任何角度。如果演员有个替身的话,他自己就可以往后坐,利用这个时间为场面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