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不同于“散文”的艺术特色,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热情洋溢、情感沸腾之中写出来的,它仅仅几句话、几个字就集中地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诗歌的突出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而活跃,语言凝练而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朗诵诗歌就不像朗诵散文那样比较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朗诵者也应当有诗人那样的激情和想象,那样强烈地表现其情感的爱憎。一个对周围社会生活漠不关心的演员,一个对事物美丑没有鲜明态度的演员,要想念好一首洋溢着沸腾热情的诗歌是不可能的。
生:那就是说,在诗歌朗诵中还要考察考生对生活的鲜明态度及热情。
师:是的,没有热情是念不好诗歌的,没有热情也难成优秀演员的。但是,我说的“热情”不是在朗诵诗歌时需要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不能仅仅从外部技巧上去理解“热情”两字。只有充分解读了这一首诗的内涵,并对照朗诵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找到了与作者思想情感的“通道”,再从词意的重音逻辑、语式语调、节奏速度、呼吸气口等方面加以处理,才能起到神形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做一个演员必须“热情”,因为舞台上、银幕上演的一切都不是“真正实在”的,它是戏,演员就是要以假当真,把假的演成像真的似啲。这里首先对演员的要求就是“热情”,不热情怎能调动起演员的想象力呢?因为这件事是假的呀!不像生活中的事情和自己的利害有直接关系,如你被录取了,因为这是真的,你自然而然地会高兴起来、兴奋起来。而在戏里面是假的,要演得真如被录取了一样,演员不调动自己的热情怎么可能演得真呢?
在朗诵诗歌里面最能考察出该考生的内在热情高不高,感受内容的能力强不强。
生:今天听了您的讲解,朗诵要先理解内容,而且要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解读它,然后在对内容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再去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如何处该急,何处该缓,安排好抑扬顿挫。这一点对我印象最深刻。
师:是的,不能离开对内容的理解而空谈如何表现,空谈语气上应怎样强化、弱化,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清楚的。
我来试举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来解释这个问题。
诗人一开始就强烈地指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话涵盖了从西到中、从古至今,人民对一些社会人物、政治人物的评价。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同的评价呢?作者又只用了两句话回答:“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多么明确、洗炼!诗歌所具有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特点,可见一斑。在朗诵时哪儿应该停顿,哪儿应该延长;声音哪儿应当上扬,哪儿应该下抑,不看内容能行吗?作者的思想清楚了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念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这“活”和“死”一定是按重音来读的,否则,诗句的意思是出不来的。而那个“他”字的后面需要拖长一些,为了突出“虽然还有生命,但实际上已在人们的心里死去了”。“已经死了”这四个字要念得有一种鄙视的口气,以把那个“他”甩出来。
而念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时候,“死”字虽重要读清楚,但不要过于强调,因为征人们与朗诵者的心里是不愿他“死”去的。“活”字需要重读,以对比那个“死”字,突出他不应该“死”,也永不会“死”的心愿。那个“他”字后面略有拖长,以显突出,“他——还活着”要以万分崇敬的口气与态度念出来。这是用语气、重音等夕卜部手段的处理上来展现对这首诗内涵的表达。
《有的人》这首诗每一诗句,每一个字后面都饱含了诗人的丰富感受和激情,朗诵者也要用相应的许多实例,形象化地来充实自己的感受,这样朗诵起来就能情随意转,游刃有余。
生:那么,考生要是选一些古诗可以吗?
师:只要能理解得深刻,当然可以。不过古诗更加凝练、平仄规矩很严,年轻人对古诗的某些背景不一定了解得透彻,朗诵技巧又缺乏,因而,在选择古诗作为考试的朗诵材料时应当慎重。否则,四句古诗,什么还没有念出来就结束了,让老师怎么来评判呢?
生:我懂了,不是不能选古诗,而是要能理解,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古诗就可以选。
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