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考试项目中可以讲故事,这是考试中很好的一个选项。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考试的招生简章中明文规定,二试:语言(朗诵或故事)。考官会出这样的题:讲述一段你生命中最难忘的事,可以是与你亲人的、跟你爸爸的、妈妈的、爷爷的、姥姥的,也可以跟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的…。故事是你亲身的体验,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比较真实、真挚、真诚,体现出的情感往往也比较深。1988年入学考试时蒋雯丽就讲了一段《我和外公》:
姥爷到今年已经去世八年了,我自小一直跟着他长大。整天攥着他的衣角儿跟前跟后的,或者坐在他的膝盖上、搂着他的脖子:“姥爷,你喜欢,还是喜欢我的姐姐啊?”姥爷总是慈爱地笑一笑:“比比我,喜欢你姐姐这么多(双手做了个少的手势),喜欢你那么多!(双手做了个多的手势)”有一天姥爷住院了,我上初二要考试,很久没有去看他,一天晚上我和和几个阿姨到她病房,一进去,我看见姥爷躺在病床上输着氧气,嘴巴张的很大,口腔里抹了许多紫药水,我没想到姥爷的病情竟会恶化得这么快。我跑上去,跪在他的床前,攥着他的手:“姥爷,姥爷!我是雯丽,我是雯丽啊!”姥爷无神地闭着眼睛,没有感觉,眼睛里昏黄一片,没有神,好像飘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最亲爱的姥爷他竟然不认识我了,不认识他最最喜爱的佝小孙女了。我失望极了,跪在哪里,很久很久。最后阿姨们要走了,她们一卜——与姥爷握手告别。最后,我握着姥爷的手说:“我回去了!”我没想到,姥爷忽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紧紧地,我愣住了。我再抬眼去看他,姥爷的眼中淌出了泪水,昏黄的眼睛里面,淌出了泪水。我禁不住地扑了上去,他还是知道,这是他的小孙女在和他告别啊!阿姨们把我拉走了,我没有想到这是最后的一面,第二天他就去世了。我永永远远都不会忘记他那失神的望着我的眼睛和那紧紧地握着我的那双手。
她讲得真挚动人、情感饱满、节奏也很好。讲故事也要重视“三分钟限时”,语言要精炼,层次要清晰,要把故事推向高潮。也可以讲喜剧、幽默的段子。一试可以朗诵、二试讲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示考生的才华。
考场上的朗诵有几个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即要“做什么”,还有几条不可违背的忌讳,即“不要做什么”:
从宏观上说,上海戏剧学院出了一本《话剧语言训练》的手册,提出“三要四必”的原则。朗诵的三要是:
一要清晰,使考官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二要感人,真感动、真动听,耐人寻味,给人享受;
三要性格化,创造独特的个性魅力。
朗诵的四必是:
言必有旨。语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体现作品的主题、意蕴;
言必有衷。语言要从内心出发,有真情实感;
言必有形。语言要有鲜明的形象感、并建立内心视象;
言必有艺。语言要进行艺术加工、讲究技巧、具有审美感。
我这里将它归纳为考场朗诵的“九要九不要”:
1.一定要朗读好必须反复通读全文,首先理解它,这样,才可能完成好它。
必须了解整个剧本,对整篇作品有深刻、正确的理解和感受:理解全剧;理解人物;理解规定情境;理解台词内容层次;理解台词目的;理解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情感;理解风格样式;理解叙说方式等。理解这个人物和这段子在全剧中的地位。
演员应对全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贯串行动、时代背景以及主题意蕴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除了感受到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如果不知人物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人物在揭示主题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就如同在大海中失去目标的航船。
一定要感性地、设身处地地具体而又真实地体验人物的一切,应该像了解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那样,把你所扮演的角色当做一个活的具体的人去了解。要了解他的家庭、社会、历史环境怎样造成他那些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的、具体的个性。
掌握人物的个性,如果只是给人物贴上几个抽象的、概念化的性格标签,那是没有用处的。比如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首先要理解残疾人的疾苦,失去双腿的苦痛,并且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这对正常人是很难的。作家史铁生这篇作品写的自己,写他失去双腿的切腹之痛。他是我的好朋友,我曾与他合作写过两个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多梦时节》,记得我们在北影仿清楼租了间房子写《死神与少女》剧本,仿清楼的房间房门口都有一级很矮的台阶,一次,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指着那矮台阶,笑着对我说:“它对于我来说就是翻越不了的喜马拉雅山!”这还是一篇表现亲情、母爱的散文,朗读者应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受投进去。这还不够,《秋天的怀念》还写了一种愧疚,写了在母爱感召下生命的力量与活下去的决心。史铁生对母亲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在他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刊于《史铁生作品集》(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81页。)等都有深切的体现,如果可能朗读者一定要找来读一读,以加深理解与体验。
一篇作品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意图;给予人们什么教育和启迪;引起人们怎样的思考,总之,这篇作品的目的何在,朗诵者需要对作品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把握,使其能够通过朗诵正确、鲜明地传达给听众。比如上面讲到的散文诗《海燕》的含义。我们要学习海燕的那种不惧艰险、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朗诵者只有挖掘和和把握了作品的灵魂,掌握了拟人化的手法,才能准确而出色地表达。同样,只有掌握了寓言的寓意,才能把握住核心,念出深意。
不要只背诵这一片断,只片面了解字面的意思。绝不只是把材料背下来就行了,朗诵者的昏昏,不能使听众们昭昭。
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熟悉材料、理解材料、处理材料科和表现材料;也包括外部的、心理的、技巧的、生活的准备。
考生对朗诵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理解、真切的感受和艺术的处理。要把材料的内容尽量比较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要好好理解这篇材料的内涵。要朗诵连材料都没有读懂,更谈不上如何朗诵好的问题,所以要反复钻研,理解,刻苦准备。如有条件可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使得你能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涵义,加深你对内容的感受,提高朗诵的含金量。。
在我拍摄的,“天凡文化”出品的《表演专业应试形象教材》的朗诵辅导课堂中,宋庆楠朗诵了《恋爱的犀牛》中马路的一段独自,朗诵得很好,这不但得益于他准备得很充分,更在于他演过这个戏的这个角色。对全剧,对人物把握得十分准确,对台词从字面到底蕴都十分熟悉,内容传达得很准确、很感人、很动人,节奏把握得很好。
不要临时抱佛脚,千万不要拿一篇稿子念、照本宣科,千万不要拿着朗诵材料读诵,那肯定要被陶汰的。那是一种自杀行为,肯定淘汰出局。
3,要投入、深入到作品中去,以作者的身份说话,并把自己的生命摆进去。
了解了人物把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个性魅力投进去。体现出人物,将自己对母亲的爱投进去,将自己对亲情的体验与感受投进去。正如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说的,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作品。朗读好一篇作品不光用声音、用技巧,主要是用心,用心去“摸”、去表达。它需要朗诵者强烈的情感投人,甚至激情。考场上好的朗诵,既要念出作品的魅力,也要融入考生个人的魅力,,通过这个作品展示出你的演员素质。
作者要说的话,是通过朗诵者告诉听众的;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是朗诵者来抒发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人物、事情等等,朗诵者也同作者一样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这就要求朗诵者一定要深入到作品之中去,理解、体会作品的内容,而且要化为“自身”的体验,去进行动于衷、形于外的表达。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进”作品中去,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融化、吸收,再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出来,朗诵者绝不能站在作品之外。如朗诵鲁贵(《雷雨》)、黄省三、李石清(《日出》)以及维基(《囚徒》),八杉恭子(《人证》)、杜十娘(《杜十娘》)的独自,就要置身于他(她)们各自所处的特定世界的情境中,要去感受到的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性格、感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总之,对情节、情境、人物等的描述都要历历在目,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即达到“我是她”的艺术境界。
朗诵者在对一切文艺作品的朗诵中,只有把自己摆进去,深入到作品之中,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才能有准确、生动、深刻的表达。这样的朗诵也才具有感染力。
不要仅仅用声音,客观冷漠地描述,也不要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不要腔拿调,用刻板的语言形式去朗诵,如表现激动时就高声大叫,悲哀痛苦时就哭腔哭调,愤怒时就粗声粗气,高兴时就尖声尖叫等等。
4,要真实、真诚、真挚,生活化。这是语言表达要遵循的优先原则。虚假造作是表演的大敌,也是朗诵的大敌。
朗诵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理解得准确、有感受、有深度,而又能通过语言把它恰当地、富有表现力地表达出来,就一定可以达到较好的朗诵效果。
朗诵者要寻找和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的标准就是要能够真实地、自然地、由衷地描绘出作品中的人和事、情和景,让人听起来“真”而不“假”。这就要求在语言的表达上无论是语调、重音、停顿等的安排,还是节奏、声音等的处理,不要脱离生活的真实。不要让人感到是在那里装腔做势、玩弄处理,给人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大忽小、一惊一乍的感觉。这种虚假造作的朗诵是无法表达出作品的内容的。
语言的表达就是聶迭声对一篇作品的体现。要使听众感到真切、生动,就要把对语言技巧的运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要寓处理于自然,使语言表达生活化。语言上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要从作品的风格体出发。这样的朗诵才能听起来无矫揉造作的痕迹,真实而富有感染力。
不要“表演”朗诵,不要让人感到是在那里装腔做势、玩弄处理,有的考生故弄玄虚,朗诵时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大忽小、一惊一乍,这种虚假造的朗诵是无法表达出作品的内容的。有的考生在朗诵中,尤其是在描绘作品中的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时就常常演起来。如朗诵《乌鸦和狐狸》,也要一会儿乌鸦一会儿狐狸地演来演去。一说到狐狸,就要捏起嗓子尖声尖气地说话,就要双手握在胸前,扭动着屁股(仿佛在甩动着大尾巴),踮起脚来走路……如果是朗诵《猴吃西瓜》,那就要抓耳挠腮,不时地眨动着眼睛,甚至蹲在地上蹦来蹦去,一会儿老猴、一会儿小猴地演了起来。朗诵绝不是演戏。朗诵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把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行为状态等真挚地体现出来。
朗诵不是表演,不能依靠“表演”来进行。可以借助一些协调自如的手势,但不要过多地乱用手势、表情和其他动作。朗诵中的手势、表情及其他动作是需要的。但它们仅是对语言的表达起辅助、强调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的表达朗诵效果。朗诵中的手势、表情及其他动作要适当、要精练、要鲜明。既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又要在朗诵时不露斧凿地自然、真挚地做出,使其动于衷而形于外。
5,要在规定的三分钟内朗诵一篇较完整的作品,将考生的表演素质、表演魅力充分展示出来。
选择的朗诵材料一般都不超过三分钟,可在考场又绝不能超时才,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一是进行一定的删节,将不重要的、哕嗦的、重复的内容删除;二是节选其中的一段,或前半段精彩的,或后半段精彩的;或“红烧中段”精彩的,也可将精彩的段落进行一定的衔接。总之,一切为了有利于展示考生的表演素质,还是那一句话:“考的是人不是题”。可以请有水平的教师或朋友帮助,一起进行删节剪裁。
比如作家史铁生有一篇写自己失去双腿、失去母亲的切腹之痛的散文作品:《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表现亲情、母爱的散文,朗读者应将自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受投进去。《秋天的怀念》还写了一种愧疚,写了在母爱感召下生命的力量与活下去的决心。文章已较简短,特别适合于朗诵的考试,但仍需作一定的删节,我试着删节(用括号标出),供考生参考:
朗诵材料的节选: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钯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啊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旁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无毛出,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们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朗诵材料的节选: 《人 证》
八杉恭子:
谢谢大家,谢谢!(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的—段亲身经历!
我和乔尼的父亲威尔逊是在大战结束他们进驻日本时认识的。一次,一伙流氓纠缠得我毫无办法时,威尔逊救了我。他虽然是个黑人,但他是个有男人气概能体谅人的好人。我们恋爱,同居了,并且生了乔尼。
不久威尔逊接到回国的命令,不允许非正式妻子随同,而我们又没有正式结婚,我娘家是名门世家,又不会同意我和黑人结婚,只好由威尔逊把乔尼带回美国了。可命运安排我和郡阳平结了婚,又生了儿子恭平和女儿英子,他们都不知道威尔逊和乔尼的事。
一天,我接到羽田机场打来的电话,乔尼来了!我们在东京商业饭店见了面。站在我面前的是个24岁的青年,中等身材,黝黑黝黑的皮肤,明亮的眼睛,满头卷发。啊,这就是我的乔尼,(他拿着那本诗集和那顶草帽跪在我面前。“妈妈,我的那顶草帽不知它是怎么掉进了深渊,我是多么爱那草帽啊,但是一阵风刮走了我的草帽,我是多么懊悔呀,我在找它,但是已经被风刮走了,那个时候路旁开的百合花已经全部都枯干死了,在那个秋天灰蒙蒙的晨雾笼罩着秋令,在那个草帽的下面每天晚上都有蟋蟀在哭泣。”)
乔尼告诉我他不愿回美国了,他要定居日本,不给我添麻烦,只想呆在我的身边。可是他的存在迟早要泄露我的秘密,我的名誉,丈夫的事业,那一对儿女的前途,家庭的安宁怎么办?劝他回去他又不肯,真是走芝投无路啊!
我决定杀死乔尼,我叫他在9月17日晚8点,在清水谷公园等我,那里晚上没人,逃跑方便。乔尼来了,还拿着那本诗集和那顶草帽,多少汐次我的决心动摇了,可是,要保全自己,只有走这条路。我拿出了刀刺向他的胸前,由于手发抖刺得并不深,可是乔尼全部领悟了,他说:“妈妈觉得我碍事吗?”我永远忘不了他那悲惨的目光。他把手放在我刺了一半而松手的刀柄上,使劲的深深地戳了进去,并且叫我快跑,“妈妈,在你还没跑到安全的地方之前,我是不会死的。快逃,快逃啊!妈妈。”
啊!我的乔尼!就这样我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我曾经是一个善良的母亲,啊,可爱的八杉恭子不存在了,谁又是杀死她的凶手?
警察先生,你们为什么不捉拿这个凶手?!
(选自日本电影剧本:《人证》)
在朗诵的过程中,主考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让考生一气朗诵完,或是在朗诵中间打断,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以后,再让考生继续朗诵下去。这时候考生就要认真地听取老师的提示,接受老师的启发,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再去朗诵。有时也可能因考生的朗诵材料太长,打断以后就不再继续朗诵了,这说明老师对考生已经有了了解,不需要再朗诵下去了。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绝不意味着朗诵的好与坏。因此考生要正确对待,不要产生猜疑,更不能影响后面的考试。
不要不做任何处理地朗诵很长的作品,以至于太平淡、以至于没有高潮、以至于不丰富……最不该的是三分钟的朗诵根本没表达出该考生的特点、优点、素质,魅力。
6.既要讲真实、讲生活,也要讲技巧、讲魅力。真实、生活的层面不少考生都做得不错,那么考场上比的就是技巧、感觉与魅力了。
语言的技巧包括语气、重音、停顿、气息、高低、轻重、速度、节奏……以及内心视象、内心独白、潜台词、语言动作等等。
音高、音量、音长、音色这四者是构成语言声音色彩千变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语言声音的全部技巧都脱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制约。表演语言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学会标准语音的普通话,纠正方言。为此就必须掌握汉语拼音音素的发音,以保持每个音素特有的音色。其次,还要求准确生动地表达语意,不但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还必须掌握字音的各种变调和词句的轻重等变化规律,这些规律都离不开声音四要素的变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仍然靠声音的四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配合、协调变化,使我们的语言有高低抑扬、强弱轻重、快慢急徐、顿挫断连、明暗虚实等各种色彩。语言速度节奏的各种变化,也都是通过运用声音的四个要素的协调变化而体现出来的,从而使语言变化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并表达出种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性格气质、生活情趣。
有些朗诵段子还必须掌握哭、笑的特殊技巧,比如《杜十娘》中杜十娘、《日出》中黄省三、《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春妮、《永恒的爱情》中罗西的独白就涉及到不同的哭的技巧;而《日出》中的李石清、《施卡本诡计》中的施卡等就涉及到笑的技巧。而《月牙儿》中月牙的、《城南旧事》中秀贞的、《蒲田进行曲》中安次的独自中就涉及到哭、笑的技巧。这里既有技术层面的技巧,也有心理层面技巧。技术层面的气息、方法可以请语言老师教,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心理层面涉及到表演的心理技巧。
考场上的朗诵不要平庸,不要一般化,既要打“假”,也要打“水”。不少考生朗诵过于“水”、过于“平”,缺乏艺术处理,该高的不高,该轻的不轻,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该扬的不扬,该抑的不抑,该停顿的不停顿……考场上考生的声音可以各有特色,但音质要好,要求声音不干、不涩、不沙、不哑、不噪、不弱……既不要压着嗓子、也不要尖声尖气、更不能呜噜呜噜什么也听不清。考试时既能掌握强声而放声远唤,又能掌握轻声悄声细语。
7,要深入地分析、丰富,开掘规定情境,特别是对人物关系的开掘与处理。
规定情境是人物的思想、行动和言语产生的根据,它决定着人物说话的态度,兑话的方式以及说话的分寸。对规定情境认识具体了,深刻了,才能将朗诵与独自处理得正确、生动、丰富、深刻。
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剧作,总是通过千变万化的情境和冲突来表现人,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来刻画性格,揭示人的思想和情感。分析、理解、揭示和体现特定的人物关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深化规定情境的更深入的领域是对角色心灵规定情境的深化,即深入的灵魂刻画。塑造人物在一定意义上是塑造人物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对人物内心、灵魂规定情境的开掘。
在我拍摄的,天凡文化出品的《表演专业应试形象教材》的朗诵辅导课堂中,陈春朗诵了《阮玲玉》中阮玲玉一段的独白,应该说朗诵得很不错,达到上乘的水平。我希望她能进一步开掘人物的情境,,尤其是心灵的情境以及深化她在告别酒会上各自的人物关系,将朗诵推向表现人物灵魂;与精神世界的更高境界。要知道,这种富于激情、表达人物高峰体验的高难度段子,还有像《复活》、《人证》、《囚徒》等。这些人物独自前都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苦难,背着沉重的心灵“包袱”的。这类题材的朗诵,必须在死开始朗诵之前情境到位、情感到位、生命积累到位……实际上此时此刻是阮玲玉一辈子生命的一个点,朗诵前一切都应到位,像是水闸里水库的水已经蓄得很满,开始时像是开闸,情感是涌流而下,不是一点点地积累推进。陈春要求再朗诵一次,结果,她准备好了沉重的“心灵”包袱,积累了丰富断的生命情感,她的朗诵成功了。可见情境、特别是心灵情境对朗诵是多么的重要。
另外,处理独自时一定要感受到,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什么人物关系下跟谁说的。并使之作用于自己的内心与行动,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说话时的规定情境。
不要简单化、表面化。只是念出与表达材料字面上表层的意思。不去开掘蕴藏在字里行间深邃的底蕴。不去深挖朗诵材料中看不见的、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却构成人物精神实质的东西。更不要肤浅地理解规定情境与人物关系,做表面文章。
8,要讲层次、讲变化,讲轻重缓急、讲高低起伏,使朗诵丰富,富于魅力。
朗诵要讲层次,层层推进,还要讲高低起伏、轻重缓急。要做到有层次、有变化。首先,必须深刻地认识全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情势是怎样发展的,在心中建立起一条总的起伏贯穿线,根据这条发展线的不同位置,确定其高低。离开了整体发展线,自己任意沉浮,就会使一台戏变得杂乱无章。那么,如何安排台词的高低起伏发展线呢?
(1)根据事件和矛盾的发展,确定哪里是高潮,哪里是低潮,哪里是平铺,哪里又是最高潮,何时急剧上升,何时下伏缓冲。起伏的快慢怎样,升降的幅度如何等等,先构成一条总的起伏发展线。
(2)根据总的起伏线,确定角色台词的每个段落单元是处在哪个地位。根据不同地位,确定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层次阶梯变化。
(3)在把握段落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再去处理每段、每句台词的高低起伏,安排语句之中及至最小的微妙变化。
(4)安排好完整的起伏线以后,还要确定角色台词的高峰和最强音。高峰处,演员要全力以赴,以浓重笔墨着力渲染。最高音,要给予最鲜明的强调。两者结合,使角色的精神世界得以集中体现。
我们以《屈原》中婵娟的一段独自举例说明:
《屈 原》
婵娟:(屈原被奸佞所陷,失去了自由。婵娟跑来探望,误将杀害屈原的毒酒喝了下去,临终,她有这样一段表白)
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口r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啊!……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作到了。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表达这段台词,不要以为这是临死前说的话,以为应该沉痛、悲愤,就把台词念得很低沉,很哀伤;更不能因台词中有“我真高兴”、“我真是多么地幸运”等字样,就把它念得欢快而轻松。婵娟此刻的心情和言语的起伏是极为复杂的:有对于南后、张仪等一帮乱臣贼子奸滑小人的愤恨,有对于楚国前途危亡的担心,还有对于屈原先生惨遭陷害的同情与悲悯。她把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寄托于屈原的身上,她把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全部忠贞都融汇在能替先生而献身的纯洁、高尚的情操中,为此她感到幸运,感到欣慰,也感到骄傲,她是甘心情愿、死而无憾的,所以才说出了“我真高兴”这一席话。
此时,她的情感状态是:在痛苦中隐藏着悲愤与不平,在兴奋中掩盖着压抑与憋闷;在激动时仍透着安详与恬静;在死亡前显示了果敢与镇定;她在苦楚中尝到了欢乐与幸福;她在临终时望见了未来与希望。
用高低起伏表达这些情感状态时,可以这样斟处理:
高时——注意轻而柔,不要重而刚。如“我真高兴”;
低时——注意静而清,不要哀而浊。如“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
起时——冲动中有控制,不匆忙,不慌乱。如“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
伏时——平缓中含激情,不消沉,不暗淡。如“我今天是果然作到了”;
过渡——要柔和,要连贯,层次变化要丰富,要细腻。衔接不要生硬,过渡不能出观跳跃性,变化幅度也不宜太大。比如,从“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过渡到“可我没有想到”从“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过渡到“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可安排两次起伏过渡。过渡中,既要饱念深情,又要含蓄、婉转,这样才能把婵娟那美好的感情世界,生动而细膩,准确而微妙地刻画出来。
不要平铺直叙、平平淡淡、既没有高低徐缓、也没有抑扬顿挫,像念经、似的从头到尾:“喇嘛阿米托”“嘛摩阿米托”……
9,要讲语言节奏的变化,要有激情,将朗诵推向高潮。
朗诵的节奏变化更为重要,人们将节奏称之为:一切创造的基础,节奏是演出的生命。朗诵的节奏来自以下几因素:
(1)人物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规定情境:
舞台语言的速度节奏是通过台词的轻重强弱,重音的不时强调,停顿的长短配置,速度的快慢急徐等变化反映出来的。不同的速度节奏配合声音的明暗刚柔,语调的抑扬顿挫,使语言富有旋律美。这种语言速度节奏的变化,主要是依据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而产生的。比如,人物在焦急的心情下与安然的心情下说话,显然在语言的速度节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人物的内心速度节奏与语言速度节奏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人物的内心速度节奏是人物语言速度节奏的内在依据,语言速度节奏是内心速度节奏的外在反映。另外,剧中规定情境的变化,也会给人物语言的速度节奏变化以影口紆。因为规定情境的转换,必然要引起人物的心理变化,所以说规定情境、环境气氛的),都会给人物语言速度节奏变化以间接的影响。
(2)人物的性格不同,语言的速度节奏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台词的速度节奏处理上,还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语言速度节奏上常常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和反映是敏锐还是迟钝。比如,一个聪明伶俐的人,由于他思考迅速,反映敏锐,因此当他与别人交谈时,多半表现为接话快,语句流畅,语节划分较少,停顿不长,语言的强弱轻重对比鲜明,形成一种轻松明快的速度节奏的基调。一般来说,人物处在青少年、中年、老年不同的时期,语言的速度节奏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一个人的社会经历、职业、身份等等不同,也使人物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这些都是构成每个人物特有的语言速度节奏变化的重要因素。
(3)掌握声音节奏的一个重点是善于把握高潮。高潮即作品感情的至高点、凝聚点。文学作品朗诵是要讲究高潮的。高潮也即是全篇的重点,是感情最为浓重之处,表达得最为生动、震撼人心之处。朗诵者在预先准备时,应注意挖掘设计、感受这感情的至高点,才能使朗诵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
(4)同时,丰富多彩的语言速度节奏变化还可以使人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这种具有韵律节奏、具有艺术美感的台词处理,可以增强舞台语言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鲜明的速度节奏变化还有利于渲染舞台气氛,创造舞台上特定的环境感,使得剧本的时代感、环境气氛更加浓烈,从而达到扩大演出艺术效果的目的。下面我们以《红色风暴》中施洋大律师的一段台词为例来做一个综合性的说明。
《红色风暴》
施洋大律师:
今天下午六时左右,江岸铁路机车厂的工头胡大头——就是他,跑到工人黄得发、江有才家里,用威逼利诱的办法,叫黄、江二人去车站替魏处长的父亲开押道车。魏处长的父亲因急于要去新市场看女伶风骚泼旦“夜明珠”的上场,一路上奇尊令黄、江二人加紧摇车。这时,迎面开来了一辆军车,按铁路行车规章的惯例,押道车必须让火车,所以黄、江二人准备下车让路。但是魏处长的父亲却迫令黄、江二人继续往前开车。黄、江二人魏处长的父亲委曲陈词,还扶他老人家下车,但是这个老人蛮不讲理,一面破口大骂,一面用手杖猛击黄、江二人,这时眼看军车已经开近押道车,黄得发不得已跳车逃命,江有才却被魏处长的父亲一把揪住了死缠不放,军车刹不住,江有才就被魏处长的父亲拖住了一齐碾死在火车轮下。这就是全案的经过。这难道还不明白吗?真正的杀人凶犯是谁呢?难道是黄得发吗?当然不是!真正的杀人凶犯正是那位已经死去了的魏处长的父亲!工人兄弟们,哪个父亲不爱儿子,哪个儿子不爱父亲?父亲被谋杀了,做儿子的能俯首帖耳不表示抗议吗?不能!但是江有才的儿子还未满周岁,他不会说话,他生在穷苦工人家里,吃不饱穿不暖,他现在病在母亲的怀抱里,他除了干嚎之外,做不出任何表示。
工人弟兄们,工人弟兄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他没了丈夫,她的丈夫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帖耳不表示抗议吗?不能,但是她毕竟不敢有所表示。她从小受尽了有钱有势人的压迫,她从小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她体弱,她胆怯,她现在除了悲痛啼哭外,作不出任何表示。这难道公道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死者伸冤吗?这难道不应该要求魏处长的父亲的儿子魏处长负责赔偿死难家属的一切损失吗?还有工人黄得发因为遭受魏处长父亲的纠缠,不得已跳车受伤,请看,他现在左额的鲜血未干,右腿和左肘都有伤痕。这难道也要他自己来负责吗?这难道不应该由魏处长的父亲的儿子魏处长——你,负责赔偿工人黄得发的一切损失吗!
(选自中国电影剧本:《红色风暴》)
当施洋大律师出面为工人黄得发、江有才蒙受冤屈,惨遭杀害的案件进行辩护时,他内心是非常激愤的,但是,越是这样,他却越需要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用沉稳而镇静的语气语调,用周密而审慎的言辞,叙说出案件的全部真情。因此,在读上面这段台词时,在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处理上,就需要沉稳而徐缓……此时的语言是“内紧外松”的形式。内心速度节奏很紧张,而外在的速度节奏上却是在高度的自我控制下呈现着沉稳而徐缓的状态。直到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出这一冤案的真相和制造这起冤案的真正主犯。施洋内心的激情才一触即发,发出了强烈的质问:“这难道是公道的吗?我们难道不该为死者伸冤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要求魏处长父亲的儿子魏处长负责赔偿死难家属的一切损失吗?”……以急迫而紧张的速度节奏,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有如催征的战鼓,激动人心,使得人物这段台词具有极大的煽动性……
施洋这一大段台词,节奏鲜明,时起时伏,快慢相间,强弱有致;音色丰富,时而高亢响亮,时而低柔深情。因此这一段台词在剧本中成为揭示主题思想、推进矛盾冲突、渲染舞台气氛、展现人物心灵、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的朗诵段子。
不要忽视朗诵的节奏,不要让好的朗诵变成淡而无味、死气沉沉。要认识到,节奏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