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0年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年的5月11日,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的一出名叫《秃头歌女》的戏在巴黎“夜游人剧院”上演。这个戏写两对英国夫妇在起居室里没完没了而且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动作和人物性格。两年之后的1953年1月5日,贝克特(1906—1989)的《等待戈多》又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几年之后,荒诞派戏剧的这两位主将又相继获得文坛的最高褒奖: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尤奈斯库于197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这意味着以“叛逆者”面目出现的荒诞派戏剧,在它诞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得到了欧洲主流社会的认可。
然而,尤奈斯库、贝克特当年推出自己的《秃头歌女》《等待戈多》的时候,并没有以“荒诞派戏剧”相标榜。“荒诞派戏剧”这个称谓,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来的,他在1961年写了本研究贝克特、尤奈斯库等新派剧作家创作的专著《荒诞派戏剧》,从此这个称谓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对这一戏剧新潮作全面阐述之前,先给读者转述了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一段开篇: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准备下山布道时,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圣者。圣者邀请他留下与他作伴,查拉图斯特拉便问圣者要在森林中作些什么,对方回答说:“我写作诗歌并将它吟咏出来,而当我作曲时,我边笑,边哭,边唱──我这样赞美上帝。”查拉图斯特拉谢绝了圣者的挽留,继续走他下山的路程,一边对自己的心儿说道:“这可能吗?这位圣者老人在森林里还没有听到上帝已死的消息呢。”
写到这里,马丁·艾斯林笔锋一转,顺势引出了他要广泛论述的本题。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初版于1883年,从那时起,相信上帝已经死了的人大大增加了……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可怕的世界大战之后,依然有人试图接受查拉图斯特拉学说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寻觅着一条道路,立足于这条道路,就可以带着尊严面对一个已经解体、已经变得荒诞的世界。荒诞派戏剧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实例。
因此,荒诞派戏剧旨在使观众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神秘莫测的荒诞处境。然而,人类对于自身荒诞处境的认识却在人类第一次思想启蒙之后就产生了。所以加缪(1913—1960)在他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中说:“自思想被承认的那一刻起,荒诞就成为一种激情。”荒诞派戏剧的兴起与欧洲存在主义思潮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荒诞派戏剧”也有“反戏剧”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在对“戏剧动作”这个最核心的戏剧要素的认识上,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欧洲戏剧完全对立。荒诞派戏剧作者完全置“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传统编剧模式于不顾,把“戏剧动作”弱化到了几乎没有“戏剧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公认的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写两个流浪汉在一片荒地上对一个不明身份的名叫戈多的人的等待。等了“也许有50年了”,但终于没有等来。此剧的结尾是这样的──
爱斯特拉冈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季米尔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嘴里说是要走,但“他们坐着不动。”既没有人去,也没有人来。这种荒唐的等待”,说尽了人生的无奈,也曲尽了存在主义式的绝望。
到了20世纪结束的时候,荒诞派戏剧也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而不再是现实的活跃着的戏剧流派,但它对于未来戏剧能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