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来越拥挤,艺术是否就越来越难在城市中寻找到安身之所?
德国的乌珀塔尔市推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项目,名曰“家门口剧场”(Theater vor der Haustür)。过去3年间,“家门口剧场”项目中排演的话剧《波姆和波美》先后在不同的近10家店铺内上演。近千名观众在家门口、面包店或书报亭里观看了这个发生在两个流浪者之间的故事。有趣的是,这些观众从六七岁到七八十岁不等,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些人还可能是第一次观看现代话剧表演。
艺术总是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映成趣。越来越拥挤的都市不是我们舍弃艺术的理由。只要有创意,任何地方都能成为舞台和展览馆。其实,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一些暂时空置的房子,例如面临改造的空荡店铺、废弃的厂园、住宅社区里的公共空间,或者暂时还未投入使用的办公楼。这些空置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流动的艺术”的所在。
德国慕尼黑还有一批艺术家和文人善于以临时租用闲置空间的方式来举办派对和展览。去年,他们将Giesing区内闲置的“Hertie”商场改造成暂时性的艺术俱乐部和小剧场,吸引了很多艺术爱好者前往。在租用期结束后,他们又借居到城市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新的艺术实验。
而在中国,艺术家群居者们也经历了一次次被迫迁徙的命运。例如,他们最终群居在北京圆明园,后来搬去当时鲜有人知的798。798名声大噪而场租激增后,他们又被迫迁往北京宋庄,那里曾是远离北京城区的农村。而现在,只有名望和身价都不错的艺术家才能住得起宋庄。新锐、年轻的艺术家们仍然无法逃离被迫迁徙的厄运。在上海,类似的事情也在发生,最初人迹罕至的艺术区莫干山路和东大名路如今已经成为豪宅林立的商业区。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人们又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在街道附近发现一两处被闲置的写字楼或者空的店铺。和德国的创意工作者们相比,他们缺少一个能为闲置空间与艺术项目建立桥梁的组织,或者服务者。为“家门口剧场”的演出项目联系场地的是乌珀塔尔临时租用中介所,而为慕尼黑艺术家们提供临时艺术俱乐部的,则是Puerto Giesing,一个服务于文艺工作者的组织。而在中国,我们还没有找到类似的组织。
豪宅、高房价,总是和高空房率一起出现的。解决这些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问题,艺术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创意工作者们仍然可以通过“流动的艺术”——这种多变灵活的方式——在拥挤的城市里寻找到自己的发展契机,并且改变都市大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