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表演学”中的角色定位
Perfomance studies——"表演学"或"表演学研究"在美国、欧洲、澳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不再是狭义的、专指影视或舞台上从事表演艺术的艺术家们的研究、教学的专业用语,而是更广义的涉及到了分析、研究整个人类的表演的学科。这门学科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渗透到了人类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它告知人们: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体时代,人人都要学习如何在他人面前表演,人人都将在社会里充当着一个角色。既然每个人都将在当今的社会中充当一个角色,那就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个角色的定位问题。本文想就此探讨"人类表演学研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每一个职业的演员,都会面临着一个由于自身条件所制约的原故而无法完成某些角色类别的塑造。因此便产生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以便让演员们按分类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相对固定的分类便是角色定位。每个演员按照定位,出演着各自的角色,梅兰芳的旦角,裘盛荣的花脸……。
影视方面的戏路略比戏曲宽广一些,但也还是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你不可以要求李雪健去饰演一个帅哥,同样你也无法使自己相信潘虹能演小燕子。他们都是中国当今最为优秀的演员,然而角色的定位使他们也难以做到无所不能。
职业的演员有着固定的角色定位,从事着社会表演的人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交警在十字路口当众表演着指挥艺术。
司机当着乘客表演着操作机械。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表演着讲授知识。
球星们在绿茵场上直面千万球迷表演着燃烧的激情……
他们都只能在各自的角色定位领域里,施展才华。这是"人类表演学"角色定位中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任何表演者不可以制造任何其它方式替代或破坏这种规律。
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些表演者在违背着这种角色的定位。如我们经常可以通过媒体得知某些官员违背了"公仆"这个特定角色的定位,成了侵吞国家财物的巨贪,在"公仆"这个角色上演砸了。这类表演者的失败毕竟属于个人行为,还不至于造成大的危害。假如是一个民航飞行员演砸了,那将可能导致整个机毁人亡的惨剧发生。更悲惨的莫过于政客的拙劣表演。李登辉演砸了,闹了个灰头土脸的下台;萨达姆演砸了,引来了联合国制裁。
今年的五月份,在成都进行的一场甲A足球赛,也有人演砸了。当时交战的双方是四川全兴水井坊队和上海申花队,这是当今中国足坛的两支劲旅间的对话,有热点,所以中央台的体育频道做了直播并由体育栏目的记者做主持人对这场球赛进行评述。做为主持人,当然会有一种公众形象,而这种公众形象在球迷心中自然有一个角色定位。
那就是要求主持人评球时要公平,不带任何偏见。然而,问题出现了。由于主持人偏离了特有的角色定位,将自己摆在一个普通球迷的位置上评球,这就导致了球迷对主持人角色定位后出现的错位现象所不解,引发了一场争执。
这就如同,交警可以纠正司机违规,但不可以去替代司机驾驶。司机可以投诉交警执法中的错误但同样不能去替交警执勤。教师不能替学生做答案,裁判也不可能替球员主罚点球。同样,你不能要求姜文去饰演一个他不能完成的角色,也不可以要求宁静去演小豆豆。假如让袁世海老先生去唱青衣而请程砚秋来上一出架子花脸,其结果非令人喷饭不可。
这就是"人类表演学"的不可违背规律的角色定位。其实"表演学研究"本身也同样具有角色定位的问题,它也不是万能的,到目前为止,也还只限于文科类学科本身研究而已。
我们愿意接受各类从事"社会表演"的表演者,但不希望表演者将角色定位错位,演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