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活儿——“填空”
它既能克服考场上经常出现的弊病,又能使学员、考生明白什么是“演员的活儿”,它似乎是一道非常生动、非常艰难、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填空题”。
考场上最忌讳和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白太杂太多,特别是集体小品人多嘴杂,造成极大的混乱,考官什么也听不清,台上一团糟。要学会多用动作、多用细节、多用无言的勤交流表达,要学会在台上运用对白“惜墨如金”。而“对话”的练习可以造就这种本领。
剧作家是写出来的台词的作者。演员是说出来的台词的作者。语言可以引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足见,语言动作性之重要。演员要努力在台词背后、台词之间寻找到角色的意志,角色的动作,即台词的内涵。即便是同样一句简单的台词,如“很好”。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意志驱使及不同的语言动作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与涵义,甚至有十几种、几十种说法和涵义。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种说法,“不是”也许有五百种说法,可是写法却只有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人,说出来的话语往往只是内心深处全部心理语言的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绝大部分内心世界往往深藏在心灵深处,而在台词中往往只有蛛丝马迹的反映。发掘潜台词并把它传达给观众,这就是演员创作中的“补充”作用。
潜台词紧紧依附于台词,但台词的价值往往蕴藏在潜台词中。演员创造角色时,必须挖掘出作者台词字里行间的深邃意图,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把台词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体现出来。有时同样一句台词,往往有不同的潜台词,有时台词表面意思和内在含义相反,有时人物说的和想的极不一致,或者用言词掩盖思想,这就需要演员准确地确定和丰富潜台词。潜台词也是人物的心理依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色彩、丰富的情感世界、强烈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往往都潜藏在台词的背后,只有挖掘潜台词,根据人物行为逻辑确定台词的重音,念出台词的丰富含义,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反之,也只有深入分析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及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动作,才能念好具有丰富内含(潜台词)的台词。仅仅机械地背诵台词,或表面化地处理台词的形式做法往往导致台词的苍白和表演的简单化。
角色的台词来自作者,而潜台词及丰富的内涵则来自演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大可不必去剧场看演员演出,而宁愿坐在温馨的家中读剧本。只有在剧场的舞台上,人们才能充分领会一个戏剧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实质。演员艺术的重要点就在于善于创造性地再现和补充深邃的作者意图,善于挖掘隐藏在台词背后丰富的潜台词,善于寻找到台词与台词之的动作,台词背后的意蕴,台词里边蕴涵的丰富情境、情节、情调……演的“活儿”,就是创造性地完成好这一道“填空题”。
演员的艺术创造。扮演了角色,还只是将剧作形象的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理解的表面涵义再现出来,唯有创造了人物形象,才能极深刻地揭示出作者意图的实质和台词背后蕴含的深意。演员的形象植根于作品的形象,靠作品的丰富乳汁滋养自己,使作者“未完成的作品”臻于完善,开出自己独特花朵。
“对话练习”严格说这不是关于对白的练习,而是组织规定情境,组织人物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开掘潜台词、内心独自的交流表演练习。学员只许说规定的对白。然而却要组织好对白之间的动作、情感、人物关系、人情境等。除说好对白外更重要的是开掘潜台词,台词后边的动作,及台词与台词之间内含的深层意思。要展开艺术想像力,深入挖掘规定情境,并依据特定的人物关系组织一系列的动作与冲突。有如下题例:
1,甲:“你过来!”
乙:“过来了,怎么样?”
甲:“你走吧!”
乙:“这可是你让我走的!”
2.甲:“笑一笑好吗?”
乙:“实在笑不出来!”
甲:“好,那你就哭吧!”
乙:“眼泪哭干了。”
3.甲:“没意思!”
乙:“说谁呢?”
甲:“没说谁?!”
乙:“说我吧!?
4.甲:“你说话呀!”
乙:“说了,你别不高兴?!”
甲:“那,你就别说了”
乙:“不,我非说不可!”
5,甲:“你又看(见)他(她)了!”
乙:“我没看(见)他(她)!”
甲:“那,你看什么呢?”
乙:“我,见了鬼了!”
6.甲:“你一定要走吗?”
乙:“是的。”
甲:“不回来了?!”
乙:“嗯”。(哪能啊)。
甲:“那就滚吧!”
乙:“谢谢!”
7.甲:“你好!”
乙:“你好!”
甲:“昨晚你在干什么?”
乙:“没干什么,你呢?”
甲:“也没干什么?!”
乙:“你这是什么意思?”
甲:“我没什么意思。”
乙:“那……再见了。”
比如第7题,台词似乎没有更多含意,但如果加上情境,加上特定的人物关系,那么,语言与动作都起了变化。
假使1:甲、乙两位少女(或少男)同时爱着一位青年(少女),两个相遇,以上台词应如何处理?
假使2:一对夫妇因吵架,合不来分居一周后,两人又见面了,如何处理?
假使3:一对少女(或少男)各自都在怀疑对方在同自己的男友(女友)有来往,相遇了,以上台词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