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这个问题就谈到这儿吧,我基本上清楚了,然后请您谈谈“自我出发”的问题吧。据说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一些争论和混乱,可争论两方的观点我觉得都有些道理。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才对,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解开这个谜团。
师:这是个比较深奧的理论问题,在表演艺术界内是曾经引起过争论的,不过时过境迁,有些观点已经被历史所淡化,有些矛盾也被历史所解答。不过,对一些年轻的表演专业教师而言,把这方面的一些理论焦点介绍一下,也是应该的。不过,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些绕,不容易一下子说得很清楚。
“从自我出发”在实践上不是个大问题,而主要是理论上的问题。许多演员演了那么多年的戏,也没觉得从哪儿出发成了个问。可是理论上一乱,实践上反而觉得无所适从了。
“从自我出发”这个演剧理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他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论点来呢?他的学生、戏剧理论家格克里斯蒂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演员的自我臺陶序言中说,当时的“旧的戏剧教学只是把长时期的戏剧实践所积累的各种外部表演手法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这些手法常常被定型化了,成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行为的一堆现成的规则。那些旧的舞台艺术指南往往只是详尽地说明了各种感情、心境和性格的外部表现特征,向演员提供出一系列表现愉快、痛苦、善意、蔑视等等心情的结果的现成技术手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这一切程式化的表现情感和形象的手法都称为舞台刻板法。”①为了和这种刻板手法作斗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演员创造角色必须要“从自我出发”。
他对“从自我出发”理论是这样说的:“在舞台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你自己。随时要以人——演员的名义来动作。离开自己绝对不行。如果拋弃自我。那就等于失去基础,这是最可怕的。在舞台上失掉自我,体验马上就停止,做作马上就开始。”
“从自我出发”的表演原理一经提出,在演剧技巧上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它扫除了在舞台上虚假、做作的形式主义和模式化的匠艺表演。因为这些表演弊病不是以“人”的名义来动作的。演戏要“从自我出发”这是当然的事情。打个比方说吧:一个身材瘦小的演员要演一个粗壮、强劲的角色,它不可能去改变自身形体面的弱点,他只能创造出虽然并不高大但很强壮有力的形象。
不过,演员创造角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是简单地提出“从自我出发”来似乎还不能概括全部错综复杂的创作现象,它只是从一个方面指出了其重要的方法、原则。斯坦尼斯拉,,比令惯,着重强调“从自我出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强调过了头,甚至认为“在舞台上,永远都只是在表演自己”,“在舞台上所描绘的形象的灵魂是由演员用他自己鲸的心灵的各种元素,他自己的情绪回忆等等配合和组织而成的”,“我的情感绝对是属于我的,你的情感也绝对是属于你的。可以了了解和同情角色,把自己放在它的地位上,照所扮演的人物的方式开始动作。这种创造性的动作就能在演员身上引起与角色相类似的酌情感。但是,这些情感并不是属于剧作家所创造的人物的,而是属于演员本身的。”
这种偏颇地强调从自我出发的观点,曾引起苏联演剧界和我国涸演剧界的理论混乱和争议。苏联《戏剧》杂志发表《提倡创造,反对书呆子气》一文尖锐地指出:“在舞台上各种不同的戏中,只看到一般的男女青年——一般的自然、一般的可靠,但是没有真正的气质和特点,缺乏巨大热情和崇高的思想,把个人的特点表得贫乏无力。对任何角色都被套在某种‘一般化的青年人’的刻板公式中。……有人中肯地指出说演员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进入自我’地进行表演,甚至他们不是‘我在规定情境中’表演,而是表演‘我们在规定情境中’的某种抽象的东西。”
在我国六十年代对此间题讨论时也争执不下,有人说:“演正面人物时敢谈体验,演反面人物时就不敢谈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演员必须具有反革命的思想感情才能成功地扮演反面人物,这就把问题弄偏了。”当然,,我们自己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渗入,以及对“体验”的一知半解也使我们把问题弄得更加复杂。但是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从自我出发”的理论也确实把问题搅得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