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那分析完剧本后,还应该做什么呢?还要分析什么?
师:不是再要分析什么,而是要“在行动中探索人物”。
生:“在行动中探索人物”?这是什么意思?怎么探索呢?
师:主要是用行动来探寻人物的自我感觉。前面我讲的那些剧本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讲解之后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而不一定非得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做,因为要是全面地、细致地分析一个剧本可能费时太多。当然,教师假如认为必要,在课堂上集中分析一次全剧也有好处,或可以拿出一到两场戏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之下作示范分析,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尝试着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汇报,由教师总结纠正。
但是,这个“在行动中探索人物”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做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过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做“案头工作”,后来发现案头工作太死、太安静,不利于演员行动起来。于是把“案头工作”时间缩短,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在行动中分析。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晚期创造了一种分析人物的方法叫“在行动中分析人物”。这种“在行动中分析人物”是在短时间内把人物梳理一下,主要梳理人物的行动线。演员清楚了人物的行动线之后,上场由自己按人物行动亡的欲求即兴创造语言。由于事先对人物行动线已有所研究,所以,即兴创造的语言与剧本中人物的台词在语意上相当接近,演员在行动分析中会逐步吸收人物的台词,把它变成鲜活的生活语言。这种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点优长:
首先,这种分析方法是在行动之中进行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它符合演员创作的特点。它把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创作实践、把理性的研究与感性的动作结合起来,当演员理解的时候,也是演员能够获得体现的感觉的时候。
其次,在行动分析中能充分发挥演员的创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人物的语言需要演员自己去即兴创造,演员必须要以人物的身份,充分体验周围给予的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切实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思考,像人物在当时的规定情境中那样去真实地生活。
再次,运用这种小品练习式地去分析人物,除了人物的行动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在束缚演员,演员在规定情境中能自由松弛地生活,在反复地排演中,涪员不至于僵化、刻板,反而因为创作中的即兴性,使得每次行动起来都不重复,都有新鲜的创造。
这种行动起来分析人物的方法,对于演员的训练尤其有效。案头分析因为比较枯燥,学生的分析能力又不足,往往靠到教师的身上,自己反而不用脑子了。久而久之在桌边坐得太久,演员身上发懒,进入动作时显得慢热,身体跟不上心理的要求。
但是,我想介绍在教学中成功尝试的另一种类似的方法,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在行动中探寻角色”的方法。这种探寻方法的要求是学生以剧中人物的名义,依据剧本中提供的线索(哪怕是蛛丝马迹的线索),按照实生活中的样子,用想象加以丰富,以小品练习的样式演出来,但对于剧本中已经写出来的“戏”则暂不排演,也不做练习。
例如:《雷雨》中有明文交代客厅里曾闹过鬼,鲁贵还在客厅门口偷看过,但是,“闹鬼”的戏是交代出来的,并未在剧中正面写出来。那么要求演员把这场戏想好了演出来,大家看看这“鬼”是怎样闹法的。当然,“鬼”也不是只闹了一次,那么,演员们(尤其是演大少爷和后母的两位演员)要好好想一想,在这门庭森严:的周公馆里,他们两人怎么开始相爱,又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把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几个阶段,用几个小品练习演出来,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物生活、情感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思路,对人物性格、关系、背景等理解是否正确。用这种行动探索的办法,依照作者的思路“补写”出来,从中找到的人物的生活感觉,所以尤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