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这样来考察一个考生的内部素质应该很深入了,为什么还要朗诵“寓言”呢?朗诵“寓言”又是考察考生的什么呢?
师:朗诵“寓言”其重点要考察考生的“形象创造能力”和“幽默感”。
入学考试中“寓诵是很重要的一项,“寓言”是借“物”(指物体、动物、植物等,也有用人物的)来讽喻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习俗、某种观念。寓言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简单,人物形象(亦指拟人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鲜明,性格突出,语言生动、幽默,富有讽刺性。学生来校学习是要学会创造人物形象的,在“寓言”的朗诵中正好可以考察考生有没有较强的“形象感”,有没有轻松、风趣的幽默感。这些在“散文”和“诗歌”中虽也可以看出一些,但不容易考察得十分清楚。一到“寓言”则不同了,考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寓言”中可以鲜明地得到表露。
考生在朗诵“寓言”时要把其中讽刺的对象(即所拟人物)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否则难以揭示这个人物的狡诈或愚蠢可笑。为此,在关键之处朗诵者还必须把讽刺对象的性格毛病给以适度的夸张,使之鲜明化,这是寓言的体裁风格所决定的。这种夸张是讽刺所需要的,就像漫画中的夸张似的,突出其被讽刺的那种神态,而不是去夸张过火地表演某种情绪、某种观念。
如克雷洛夫的寓言《乌鸦与狐狸》中,狐狸是一个拍马屁的能手,它说假话能说得比真的还要“真”。为了骗得一块乳酪(私利),不惜出卖自己的品格。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中还少吗?而这种人的阴谋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有爱听奉承话的“乌鸦”。在阿谀奉承面前连骨头都没了分量,这样的人不也随处可见吗?用这种讽刺的隐喻来鞭挞他们一下,让听众在笑声中获得教益,这就是“寓言”的功能。
生:“幽默感”对一个考生来说很重要吗?
师:当然!有“幽默感”的演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他(她)能使得戏平添几分情趣。但在一篇“寓言”的朗诵中不一定能把考使得戏平添几分情趣。但在一篇“寓言”的朗诵中不一定能把考生的“幽默感”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只能了解一个大概。不过能在寓言的朗诵中发现考生的幽默素质,哪怕只是不完全的,也很了不得了。因为在考场这种气氛中,考生要把寓言中生动的形象、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需要考生的松弛、即兴的创造能力和智慧,也需要考生在表达时的适应力、大胆、直面观众的勇气(不能怯场),这对考生的成绩都是起重要作用的。学校确定表演专业考试中选这样三篇作品作为考试材料,内在道理就在于此。
生:老师,我这下可明白多了,原来确定考生需要准备这样三篇材料,这里面的道理还挺深奥的。
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外某些艺术院校的经验,并并长期在实践中总结而确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