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那么“从自我出发”还是“从角色出发”这两种理论究竟哪一个有道理呢?我们谈到这些问题时应该怎样认识呢?
师:演员创造角色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细致的心理过程。因为演员是用他(她)自己的内外部材料去创造角色的,同时他(她)又不是在舞台上(或镜头面前)展现自我本身。但是,他(她)又无法摆脱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知识、修养去理解、接近角色时必然会带出来的某些自身的气质,他也无法摆脱自身常年以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时所养成的某些生活特征。这就是说演员只能用自身的这块“材料”去创造作家笔下的特定人物。例如用竹子做的椅子和用木头、塑料、藤条、铁棍等做的椅子都称“椅子”(即角色),都可供靠坐之用,但它们的质感、重量又因原料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员的创造工作需要“从自我出发”是必然的,不能避免的。这是一个方面。
但是,从创作的另一个角度看,演员又必须要摆脱自己身上与人物相悖的种种内外部气质和特征。为了获得人物某种气质与感觉,演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磨练。于是之先生为了扮演《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刻苦地学习唱单弦、留长指甲、练走路。因为程疯子是一个说唱艺人,又从小缠过脚,所以他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就开始苦练。金山先生为了演好保尔•柯察金,每天出入办公室不走正门,从窗口跳入,为的是寻找年轻人的节奏和感觉;童超先生为了创造《茶馆》中庞太监那种特殊的娘娘腔的形象,就专门求一位女演员念了庞太监的台词,录下音来天天练习、琢磨,为的是找到人物那种生理状态带来的语言、声音特点;黄宗洛先生并没有养鸟、爱鸟的习惯和喜好,但他为了演好《茶馆》中的松二爷这个人物,特地买了一只黄鸟放在笼子里;养着,为了培养对黄鸟的感情,还竟然住在剧场后面的棚子里,与黄鸟朝夕相处,便于解读黄鸟的呜叫与习性。这种演员创造角色,为弥补自身之不足而刻苦锻炼的动人故事,并不在少数。这又说明演员创造角色也必须“从角色出发”。
因此,我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其复杂性在于既要“从自我出发”,也要“从角色出发”,这两者的提法没有矛盾。
演员不可能用别的办法,只能是用自自己的身心去创造人物,因而演员必然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与角色相一致的地方,便于运用这些内外部的“材料”、“条件”与“气质”去接近角色。从这个角度说,这就叫做“从自我出发”,也可以说是“在自己身上找到角色”。
演员要成功创造角色,也妳须找到自己与角色不一致的地方,经过刻苦学习,以弥补自身之不足,这叫做“从角色出发”这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假如认为提出了“从角色出发”就会使演员表演情绪、表演形象,丢掉了人物创作的有机性,这不是“从角色出发”之错,而是根本没有正确理解“从自我出发”和“从角色出发”的创作原则的意义。犹如“工作”与“休息”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不能只提“工作”不提“休息”,似乎一提“工作”,就不能休息,只有马不停蹄,死而后已;要一提“休息”,工作起来就会偷懒,会消磨意志。这是荒唐的理论,是违背辩证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