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影视中创造的情感是自己的还是角色的
生:我们听了这样辩证地解释“从自我出发”和“从角色出发”的关系,清楚多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演员在戏剧和影视中创造的情感是演员的,还是角色的?
师:要是说人的心脏、脑子、血液是构成真“情感”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那么,它们也只是有一种生理属性的物质而已,而人的“情”则是有社会属性的一种心理现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没有邑缘无故的恨嘛。假如说由于演员的心脏激烈跳动、血液快速流而造成了某种特定的情感,从生理层面上说,这是演员的。但是,这种情感的指向对谁有伤害,又对谁有利,则当然是角色的。因此,我们说情感是演i员精心创造的,但它是属于角色的。
为什么说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情感是经过精心创作的,是角色的情感呢?而不是演员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呢?因为在舞台上发生的客观事物都是假设的,对假设的事物产生态度,无论演员体会得多么逼真,也不是演员自己生活情感的真实流露。那种逼真的情感再如何使观众震撼,它也是演员精心创造的艺术情感,是符合假定情境中人物性格与行为逻辑的,舞台上演员创造的人物情感,不仅需要逼真,还要符合艺术美学的要求。“哭”不能哭得眼泪鼻涕横流,“笑”也不能笑得岔了气而演不下戏去。即使角色和演员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同类态度极为相似,由此而体验到的情感达到难分“真”“假”的程度,它也只能是演员创浩出来的属于人物的艺术情感而已。我们看看下列例子,就可以分辨出舞台情感的属性了。
当演员在舞台上激情洋溢地表演的时候,观众沉浸在人物的命运、剧情的跌宕之中,躲藏在“下意识”深处的演员的自我会感觉到剧场观众席中的感动气氛,那种寂静的剧场空气和热烈的欢快情绪,不管演员多么全神贯注于舞台上的某个对象,他也不由自主地会享受到这种由自己精彩演出所造成的相应氛围。这种舞台情感造成的表演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真实情感表露时是绝不会出现的。从这一角度上看,也可以说明舞台上所表现的情绪是演员创造的,是属于人物的,演员在成功地创造“它”的同时经过观众的反馈,也享受着“它”的艺术魅力。
舞台上演员所表现的情感不是本人情感的再现,而是艺术的、人物的、剧场所特有的创造。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证是:不论演员在舞台上按剧中人的要求如何地“喜、怒、哀、乐”,演员绝不会不顾事先导演排练中的要求,不顾同台者的相互行动的配合,激情难抑地破坏了应有的调度和节奏。在演员按规定下场之后,角色的身份结束了,人物的情感也就立即终结,剩下的只是演得成功后的喜悦和失败后的遗憾。绝不会像生活中激情爆发后久久平静不下来,几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可见,舞台上演员所创造的人物情感,不是自身情感的流露和自我情感的展现,而是随着角色创造的始终而起落。
其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为:“假如我就是……”这里包含着演员创造角色的辩证法。“假如”两字,,说明这不是真实的,是假设的,是“虚戈作戏”需“真假宜人”。“我就是……”说的是演员本不是角色,而是扮演了角宦,但“假如”我是角色呢?想象之门就因此本打开了,这就是“从自我出发”按角色的行为逻辑去行动的演剧道理。但反过来说,毕竟我不是角色呀,而是“假如”是角色,那么,演员演的就不是演员本人了,演员当然要按角色的要求去做事了,这就又指出了演员必须“从角色出发”。所以“从自我出发”和“从人物出发”这两者绝不是矛盾的。我在这里所以这样反复论证,为的是想匡正在近一个世纪前大师为了反驳对立意见时所提出较极端和夸张的“从自我出发”的理论所造成的偏颇和混乱。
在实际的创作中,许多有经验的表演艺术家受这些理论方面J矛盾和困扰并不大,只有在表演理论界一度对此发生一些争议而已。表演学的理论书籍看似不少,但由于演员创造心理的复杂,许多环节,许多深度的道理尚有不少模糊不清的地方,往往因理论的混乱而引起争论,这对于从事表演教学的教师来说,经常受此困扰。
听了您的分析,您虽也认为演员创造人物需“从自我出发”,但您谈的这个“从自我出发”的理论,在论述的内容上,在理论的着眼点上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原意还是有所出入的。我觉得这个理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弄清楚还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不是实践中的问题,它虽有些影响,但不大。主要是理论上的问题,对教学来说比较重要,教学是要授业、传道、解惑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