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资源内部整合问题。由于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和管理模式的过渡阶段,目前活跃在上海文化市场的大型文化机构多为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产权关系尚未理顺,文化生产领域内部资源有待通过市场进一步整合。
2、文化资源社会化配置问题。目前,上海文化生产大多依靠文化领域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市场进行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跨行业配置的程度较低,影响了文化生产效率的提高。
3、文化资源区域化和国际化配置问题。上海文化企业所需资源配置主要局限于上海本地,对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世界大型跨国文化企业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成功实践差距较大,难以形成上海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文化市场的扩大开放,文化生产单位的数量大量增加,其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为进一步降低文化生产成本、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文化生产对于通过市场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三)知识产权、资本和人力资源三大要素的市场配置程度尚不能满足文化生产的需求增长,但市场建设的基础相对较好
如同人、财、物对于经济领域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知识产权、资本和人力资源是维持文化生产过程的关键要素,相对于
其他文化生产要素而言,知识产权、资本和人力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比例呈现出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尽管总体上仍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文化生产需求,但上述三大要素的需求量大,受重视程度较高,市场建设的基础比较好。
1、知识产权市场:随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交易问题日益突出,文化生产领域也不例外。上海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如浦东新区建立的东方出版交易中心,集图书出版展示、信息发布和现、期货批发交易、畅销书竞拍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全国第一个文化生产要素的交易市场,迄今为止,在该市场有过交易的出版社有377家,交易的品种数为129772种,交易册数为8204086,交易总金额为15081.8万元,交易总次数为8238次。由于文化生产要素交易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广、形式多,因此出版中心的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2、资本市场:社会资本及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纷纷看好文化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文化
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部分其他行业企业也在投资文化经营活动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社会资金进入文化资本市场将逐步增加。如2000年有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投资200 万元举办的大型景观
歌剧《阿依达》演出,不仅在艺术上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而且农业银行还成功收回投资、参与分红。又如2003年10月在上海中国第六届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的舞剧《霸王别姬》,也是由上海西部企业集团和上海城市
舞蹈公司投资320万元创作的。但由于投融资体制的不健全,跨行业投资文化
项目的数量还不多,跨行业投资文化企业经营的比例更小,资本与文化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够。
3、人力资源市场:依靠政府制定的人才政策,近年来上海已引进了文化生产所需的大量专业人才,在通过市场进行人才配置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健全,在合理利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
潜能等方面成效还不明显,在部分领域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问题。
三、影响上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因素
影响上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文化流通市场和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供求关系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单纯追求文化产品数量、开发文化消费方式的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建立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必要性和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被忽略的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迟缓,资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流动的不自由,直接影响了文化生产的效率以及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了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因此,必须加快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步伐。
(二)文化体制的束缚
目前,上海大多数文化企业的前身是国家事业单位,在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的过程中,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来自政府主导行为,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上海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组建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但与世界著名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的发展过程相比,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产权结构为单一的国家所有,没有经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行业垄断仍是其现阶段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支撑,缺乏对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