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政企分离、管办分开,再到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上海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从建立完整的文化市场体系出发,要创造有利于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培育、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环境,还需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注重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在坚持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对意识形态属性不是很强或较易管理的单位和行业,要实行企业改制,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2、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分清职能、明确职责,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的利益保护,落实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政府职能由直接投资“办文化”,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文化”。
3、结合WTO的框架原则,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为文化产业拓展国际空间奠定基础。
(三)完善制度,形成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
不断完善有利于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相关制度,通过形成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吸引更多文化生产要素入市交易,提高市场对要素资源聚散能力,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
首先,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使政府管理部门将更多具有稀缺性的文化生产资源投入市场,丰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内容,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建立。
其次,制订法律法规,建立促进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的公平竞争机制。针对目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颁发的《实施条例》、文化投(融)资等方面法律规范相对欠缺的现状,制定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维护所有进入市场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平有序。
第三,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统一规则,形成有利于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的投资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投入重点文化项目、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具有发展优势的文化生产领域。
(四)积极试点,探索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要按照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上海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凭借上海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交汇处便捷的水陆交通,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资源集聚中心。目前,上海应以知识产权、资本和人力资源三大要素市场为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和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进而推广到整个文化市场。
1、知识产权市场:首先,要积极制定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统一规则,减少知识产权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各类纠纷,切实维护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中介方的利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新创
作文化产品提供有效保护,吸引和促进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其次,积极引导注册商标、艺术创意等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无形文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促进文化生产创新能力和内容产业迅速发展。第三,借鉴经济领域技术产权市场和国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资本市场:通过培育文化生产所需的资本市场,引导资本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文化生产企业流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生产的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资产重组,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文化集团,建立规范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为使资本市场与文化生产领域更加有效结合,可充分利用有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
鼓励已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成为多种所有制性质的文化企业,促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其次,制定有效政策,积极利用其他行业资金投资于文化产业,并借鉴其他行业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增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缩短与世界知名大型跨国文化企业的差距。第三,在原有政府文化发展基金之外,
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专项基金,大大减轻政府投资文化的财政压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文化生产活动和文化创新。